马之事,就引得军队大规模叛变一样。
很多时候,政治上不过是只打下面,不打上面。
真正有实权的地方将领,不过是断他们一条财路,只要他们识趣,无非是罚酒三杯,下不为例,然后找一些替罪羊。
毕竟,朱祁镇固然不想看见地方不稳,但是地方将领,就真有勇气来对抗大明了吗?
也是没有的。
毕竟而今并不是明后期。
所以,以于谦的手腕,来找不到一个可以信任的将领,就太扯淡了。
无非是于谦觉得,他的权力在西北已经是一手遮天了。权力太重,而京营又是皇帝细心经营的。
带走京营一部作为中军。
故而可以用京营的力量,为自己办事,也能让陛下知道。他于谦身边随时都在陛下的控制之内。
这不过是君臣之间的小默契,是不用说,都心领神会的。
于谦说道“臣虽然不在河道了,河道之事,关系重大,非清正廉洁有魄力的大臣,不能胜任。”
朱祁镇说道“先生的意思是?”
于谦说道“曹鼐斑斑大才,远置边境可惜了。”
朱祁镇听了沉默了好一阵子。
曹鼐有没有能力,当然是有的。
否则杨士奇与杨溥不会先后推举曹鼐,担任内阁首辅,而曹鼐在云南任上,也做了好多事情,支持襄王,安抚百姓,等等。
云南官员纷纷传颂曹鼐的贤明。
这朱祁镇都知道。
而今,局面也与当初不同了,朱祁镇虽然不想让曹鼐进入中枢,但是让他担任地方官,却没有什么不行的。
王直一直在南京,其实也算是重用。
朱祁镇也不在乎什么曹鼐。
毕竟周忱早已将曹鼐遗留下的班子给清理的差不多了,五六年的时间,足够让中枢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
让曹鼐回来,也未必不可。
毕竟他已经担任两任云南巡抚,总不能让他辈子都待在云南吧。
虽然朱祁镇不想现在治理淮河,但是于谦给出的办法,却是要执行的。毕竟朝廷而今缺钱的很。
如果运河上能收到百万两银子,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想要达到这个数目,一般大臣是决计不行的,非是德高望重,骨头硬的大臣,才能抗住内外的压力。
如此说来,曹鼐也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一想到这里,朱祁镇忽然有一个想法。
那就是于谦先前说那么多,未必是为最后的推荐做伏笔。
一般来说,对大臣的重要任命,都会提前通气,于谦在进宫之前,当真就不知道,他将来要远赴西北吗?
朱祁镇心中细细品味,随即又抛到脑后。
作为皇帝,有些事情,不需要想太清楚。
朱祁镇读《战国策》的时候,有时候感叹,各国君主都是傻子,明知道这些说客,都是怀有各种目的而来的,为什么还听他们的言辞?
岂不是自投罗网?
朱祁镇在皇帝的位置上坐久了才明白。
在他这个位置上,谁对他又不是怀着各种居心而来,细细分析,即便是最忠诚的臣子难免有私心。
但是难道因为这一点私心就不用了吗?
当然不是。
他们怀什么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所说对自己有没有用,有没有利?
曹鼐一辈子别想入京了,这是肯定的。
即便朱祁镇同意,下面的大臣也不会同意的。
曹鼐即便没有什么政治前途了,但是资历在哪里放着,普天之下,不管是谁,无论是勋臣外戚,文官士子,都要给曹鼐面子。
曹鼐持身又正,打死他,也不会与人同流合污的。他本身就是能臣,有他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