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的高兴,他从小到大对这片土地爱得就极为深沉。
但是情感并不细腻的花平津压根没考虑过新婚妻子的感受。
人家一个毫无方向感而且还一个熟人都没有的女子,甚至听不懂他们当地七拐八绕,拼音发音都无法归纳的乡下方言,根本没有一丝丝的好感,安全感。
除了因陌生产生的无措之外,还有对这里的嫌弃。
比如说,这里一直保留着最原始而粗旷的卫生条件,几块平板,架着,就是厕所。
若不是祖宅恢弘,袁萍清压根就没有留下来的勇气。
可是真正结婚的地方,入的宗祠,还真就不在这个村。
应了传言,花平津是过继出去的外子。
花家祠堂,在大山的更深处,更为闭塞的地方。
如果不是听人说,翻越过这座山,那边还有人家,袁萍清真的要以为自己到达了一个世界的尽头。
袁萍清再不情愿,也没有马上翻脸离婚的魄力。
她一直告诉自己忍耐,她宽慰自己,她的家,在市里;她有房子,单位的集资福利房,她是城里人,她不属于这里,她以后都不会回来。
她们仅仅是结婚的几天,住在那个山沟沟里,结完婚真的要住的还是花寂爷爷家。
初来乍到的袁萍清自己搞不懂什么继子,什么亲生,什么族谱,尽管花平津一直和她说,这个地方才是他真正的老家;但是实际上他从来也没住在这里,所有的房间都像是客居,还不如祖宅有花平津成长的印子。
花平津拖延了回祖宅的天数,袁萍清脾气也上来了,屡次三番喊花平津下山回祖宅,喊到自己忍无可忍的时候,恰逢一个还不错的天气,盛怒之下,不管对错,就自己下了山。
有村民经过,认得这不是新婚小娘子吗?
再问,发现小娘子满脸黑,只说“走了”。
连忙去报信,花平津才追出来,才算跟着袁清萍回了祖宅。
而除了这些情况之外,还有很悬疑的一面。
新娘子袁清萍,知道花平津是有哥嫂,和姐姐姐夫的,弟弟的。
姐姐姐夫同在市里,见过;弟弟,年轻。
可这哥嫂吧,从来只有哥哥露面,嫂嫂避而不见。
真避而不见也就罢了,她背后偷窥,也不知道在观察什么,袁萍清好几次发现一个人影在余光里探出头来。
这究竟是怎么一家神经质?
袁萍清的感受很是直观。
然而,不管怎样,花家在村里是有头有脸的。
所以,她一度认为,媳妇对婆家最好的打脸就是结完婚之后再也不出现,权当媳妇跑了,坚定了她不会回来的决心。
十余年来,她真的做到了。
她一次都没有回去过。
就连花寂出生之后,安置在乡下爷爷奶奶身边断奶,袁萍清再怎么想念都没有去看过。
据说当时花平津接回来的时候,才一两岁的小孩就会用那边方言喊“鸡蛋”,喊出袁萍清完全听不懂的音调,她都伤心哭了。
关于袁萍清不回去过年这件事,花平津似乎没什么意见,也并不强求。
但是花平津每年别说过年是一定要回的,有时候暑假也会带着花寂回去小住。
小时候,花寂不懂缘由。
反正,走到哪里都有辨认不出谁是谁的亲戚问你妈妈为什么不来,你的爸爸妈妈关系好不好。
还在蜜罐里的花寂当然是说挺好的。
袁萍清只回去了结婚一次,她有很多关于村落的风景,祠堂,祖宅,人物的印象都很碎片,和日渐模糊。
几乎全是靠小时候的花寂,一点一点给她复盘讲解。
人物类例如讲一讲伯伯一家什么情况,发生了什么事情;建筑类,例如祖宅上面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