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少,不要狡辩!”
a a a a “非也!”
a a a a 章惇晃着头道“王爷,可否容我们把详细的情况如实上奏?”
a a a a “说吧,不过要注意你们的言辞,不要牵扯别人!”王宁安假意训斥了两句,就让他们讲讲,是怎么干的……
a a a a 前面已经提到过了,吕岩是计划分成三年,然后才把田亩分给佃农。
a a a a 他们和百姓沟通之后,百姓欣然答应。
a a a a 大家都会算账,以往他们要交田租,要交赋税,基本上一半多的产出都要交上去……按照吕岩的设计,给他们留一半的田种粮食,剩下一半,改种棉花……实际上,他们的口粮并没有什么影响,只是要多花费一点功夫,去种植棉花。
a a a a 如果真的能成功,三年之后,有一块属于他们的土地,百姓是非常乐意的。
a a a a 农民最不值钱的就是力气,越用越有,没什么可怕的!
a a a a 在分田的刺激之下,兖州的百姓终于动了起来。
a a a a 他们全力改种棉花,而且棉花的长势喜人,吕岩,章惇,还有不少吏员,天天往地理跑,和百姓打成一片。
a a a a 经过沟通之后,又组织百姓,用两万人,把厂房盖了起来。百姓完全是免费出工,他们只花了一点砖瓦和水泥的钱。
a a a a 随后章惇也入股的名义,从幽州引进了蒸汽织机,一共两千纱锭。规模只有济州的三分之二,这也是他们商量过的。
a a a a 如果一上来就权利种棉花,也不顾百姓生计,缺少口粮,饿死了人,那可是要捅娄子的。宁可步子稳一点,不要急功近利。
a a a a 就在工厂建立的同时,吕岩又组织百姓,修了十几条的引水渠。
a a a a 不但解决了棉花的灌溉问题,而且还把其他的口粮田也给灌溉了。
a a a a 在济州,因为争水而出现的械斗,不但没有发生,还让百姓的粮食普遍增加两成产量。别小看这两成,原来吃不饱的人能吃饱了,吃饱的人,有了一点余粮。
a a a a 这下子让苏辙看到了希望,他立刻在兖州成立了学堂,专门收农家子弟,也不要求这些人读书考科举,只要求识字,会基本的计算,能看懂说明……然后又从幽州聘请了两个百工院的讲师,让他们培养这些年轻人。
a a a a 其中表现好的,可以进入工厂,一边上学,一边操作,每个月能拿100文,这点钱放在洛阳,实在是少得可怜,但是放在兖州,那可就不一样了。
a a a a 普通的学生,一个月束脩只要50文,也就是说,上学,学得好,不但不花钱,还能给家里赚钱!
a a a a 这一下子学习的风气全都带动起来……家家户户,勒紧裤腰带,也要把孩子送进学堂,不为了读书明理,而是为了学手艺挣钱!
a a a a 要知道,一个熟练的工人,每个月能拿到5贯钱,如果学会修理蒸汽机,那可就更了不起,甚至每个月能拿到上百贯!
a a a a 在工厂做工,和乡下耕田,最大的区别就是工厂每个月发钱,而种田,一年到头,就有那么一次收获,赚得太少了。
a a a a 所以兖州的百姓,都愿意在教育上投入财力,甚至不惜血本,谁家的孩子表现好,能提前选入工厂实习,家里都会敲锣打鼓,大肆庆祝。
a a a a 正因为尊重技术,努力培养工人,兖州的棉布质量,普遍好于济州的,这个不是吹牛,光是对外销售,他们的价格就比济州的贵了500文。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