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六章 靖康之难(四十三)(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或许是宰执们认为,丁特起的这些建言都是泛泛而谈,并不具有实际操作性,故没上报给宋钦宗。

后来,丁特起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作为当时东京城内的见证人,他写了一本名叫《靖康纪闻》的笔记又名《孤臣泣血录》,真实记载了靖康之变时那一百多天中东京城内发生的大事小事,生动记录了当时官府的动态与民众的行为。

润十一月初六,金人猛攻善利门、通津门和宣化门。他们箭发如雨,射入城壁上,如同刺猬毛一样。他们又用大砲轰击城壁,大如磨盘的砲弹不时落在城上,不少楼橹被摧毁。

姚友仲负责守卫通津门,通津门是座水门,有南北两个拐子城。姚友仲指挥战士们在两个拐子城上,另造两个圆门。他们先在距马面三十步左右的地方,砌一道砖石墙,如同城墙。然后在墙中间开一小圆门,用干戈板做闸门,如同城门一样,四周再垒置女墙。应敌皆自圆门出入,万一敌兵厚重,就从圆门放下干戈板,则又是一个拐子城。这样即可有效打击敌人,又可保护自己。因此,通津门更加牢固。

通津门是金人重点进攻之处,但宋军守御有方,终不可破,皆姚友仲之力也。

姚友仲还认为,宣化门城楼上筑面太阔,活动空间太大,一旦敌军爬上城墙,很快就会聚积。他建议在城墙上增设虚棚、女墙,女墙旁边设置两小门,如同城门一样。万一敌人上城,因有限隔,既可限制登城敌军的活动领域,又可成为宋军屏障借此杀敌。但此建议被京畿提刑秦元所阻拦,朝廷没有采纳。

殿前副都指挥使兼守御副使王宗濋,见金人竟在城南明目张胆地扎营结寨,运土填河,积极备战,简直是目中无人,简直是太藐视大宋官军了。他很生气,决定主动出击,打掉金人的嚣张气焰。润十一月初七日,他亲率殿前司牙兵一千多人冲出城,与金人开战。姚友仲指挥部下在通津门拐子城,施放弓弩与炮石做策应。

金人其实早有预防,王宗濋领兵刚一出城,他们就伏兵四起,箭矢如雨,展开猛烈反攻。统制官高师旦英勇奋战,壮烈阵亡。王宗濋见状不妙,急忙率军撤退。

姚友仲在拐子城下,率领将校督战,与金人数次交锋,双方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金人见宋军已回城,而通津门一时也难以攻破,遂停止反攻。他们迅速调集力量,加快修整砲架以及其他攻城之具,继续为攻城做准备。

这时候,宋钦宗的一道御笔,迅速传达到京城四壁各防御阵地,其内容是“范宗尹首议割地,今金兵再至,使朕失天下人心,先次落职。”宋钦宗此时颁布这份御笔,目的无非是想说明,当初割地议和,并非出自他之本意。

傍晚,宋钦宗忽然得到奏报说,前知枢密院事冯澥请求进城。他受粘罕委派,带领金使萧庆、杨贞、撒卢母前来议和。宋钦宗令莫俦和高世赏继续担任馆伴使,将金使一行人先安排到都亭驿住下。

接着,宋钦宗立马召见冯澥,并召集何栗、孙傅等宰执一起开会商讨。冯澥首先介绍金使情况,他说道“萧庆极桀黠,有口才,杨贞、撒卢母语简而峻,撒卢母乃女真人,是粘罕的亲信。”

何栗与孙傅,对于和议当初是持反对态度的。他们认为,金人之所以去而复来,正是因为上次结和厚赂造成的后果,因为金人从和议中尝到了甜头,不可再倡导和议了。他们主张阖门坚守,以待四方勤王之师。

然而,现在金人攻城愈来愈急,城内苦于无兵以战,连民兵算上城内军兵也不满十万人,而勤王之师迄今仍无至者。怎么办?宋钦宗觉得,为保全江山社稷,还是选择和议为上。何栗、孙傅等也无计可施,只好同意。

次日一早,莫俦将金使引入大殿,朝见宋钦宗。

萧庆等力陈宋朝失信之事,说道“三镇既已许了,兵刚退,你们便又不肯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