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摆上曲谱,因为所有的《巴赫》都在他脑袋里装着。
《巴赫》第二首,开始!
一段流畅的旋律从他手底下飞了出来,只是这个开场,就让那位李伟同学蓦然瞪大了眼睛。
我曹!这还怎么点评?
这旋律……这旋律……好像有点无敌啊……
在座的全都是识货的,别看李伟同学自己编曲问题多多,但是说到音乐鉴赏和钢琴演奏,在座所有人都妥妥的登堂入室,到了“音乐家”的境界,毕竟是秦明的亲传弟子,再差还能差到哪儿去?
然而《巴赫》这四十八首曲目,牛『逼』的地方就正在于,你越是内行,越是高手,你就越是能体会到它的强悍之处。
如果换了一个外行听众,或许他会觉得《巴赫》还不如《野蜂飞舞》这种小巧之作,毕竟他们更喜欢看的是炫技,但是对于已经在音乐专业读到博士高度的内行们来说,《巴赫》就真的有点可怕了。
来,先让我们看看在梦境世界里,音乐家们是如何评价《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吧。
“十二平均律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无论从音乐还是从技术上来说都很复杂。比如手指对各声部层次对比的控制力,旋律线条走向的把握,乐句起和收的处理,两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等。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除了手指能力之外,演奏者要能清楚地听见自己弹奏的是什么,也就是作品进行中的各个声部在自己手下能否清晰的展示出来。而巴赫的音乐中蕴藏着的那种表达我们最深思想和情感的巨大可能『性』,是难以理解透彻的。“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平均律是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顶峰之作。巴赫在对创作充满了逻辑和严谨的同时,还注重优美的旋律走向,是永恒的大师之作。”
“《巴赫十二平均律》(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彪罗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
ok,看明白了吗?按照梦境世界的历史评价,《巴赫》这玩意,首先是演奏难度极大,初级演奏者甚至根本不建议上手,而当你真能上手之后,可以说,它虽然不是明着炫技,但是你的技巧有多牛『逼』,它就可以表现得多牛『逼』,你绝对不用担心你太强大而它表现不出来。
其次呢,这玩意还超级严谨充满逻辑『性』,甚至被誉为音乐中的数学,那么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个音盲,你用耳朵感受不出它的强大,那也没关系,你还可以去研究它的音符,各种排列,各种递进,各种变化,统统都是数学美学的极致表达。
最后,也是最吓人的地方在于,这玩意还有极其深刻的思想意义,它的历史评价是sss级的,甚至超越了梦境世界中最为人所熟知所津津乐道的音乐巨匠贝多芬。
它甚至被誉为《圣经》,你说这是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连贝多芬的超级神作《悲怆》这种牛『逼』哄哄的东西,从历史地位和音乐贡献上其实都是不如《巴赫》的。
如果唯一要说《巴赫》有什么不足之处,那就是它相对而言不够“酷”,至少相比贝多芬的《悲怆》而言,它确实不酷。
然而这个问题,对外行而言算是一个问题。在一群音乐博士生和音乐大师面前,那就完全不是问题了。
所以这时候懵住的不仅仅是李伟同学,事实上教室里重新变得异常安静,除了钢琴声之外,连呼吸声都被下意识的屏住了。
秦明在第一段旋律刚一出来时,脸上的表情就有了变化。他先是眉头一皱,然后猛然舒展,然后又皱起,『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来。
而这种表情,随着音乐持续展开,不断进展下去,就变得越来越明显。秦明比他的学生们境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