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一个海州一年的税收才不过一百万贯,而朝廷修建一条长安至潼关的官道就超过了百万贯。
而偏偏海州在大唐目前还是排名第三。
当然,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其他因素,若是没有那些对东海道的补贴在内,海州的收入必然会更上一层楼。
但对于国家的掌控者来说,这些其实只能算是毛毛雨。
这些补贴和短时间的收入不足并非没有意义的,而其他方面的投入也绝非浪费。
修路一事前前后后直接动用了八个县参与,近二十县负责抽调人手来帮助运输后勤等。
这些所有参与了修路的县,去年的收入较之之前提高了大概一成。
也就是说,朝廷修了一条路,然后在去年一年之内,等于是让朝廷平白多出了三个县的收入。
而且这还不是一次性收入,路就在这里,以后还会带动其他方面的收入。
可以说这是一本万利的事情,而户部那边有过精细化的测算,给出了一个未来数年内的各县财政收支涨幅预计,总结的结果便是,若能保持现状,大概六七年左右,朝廷便可收回这条路的投资。
但是这种测算是非常不准确的,或者说是从某个角度来说是非常不准确的。
因为他们给出的预计很保守,虽然在他们自己看来是个很大胆的预计,按照每年涨幅一成来预计。
李世民现在是真的兴奋了起来,大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朝廷的日子越来越好。
虽然有大量金银,先前只能通过钱庄去慢慢的投放,现在则可以通过修路等基础建设来花钱。
而为了避免短时间内有大量的资金进入市场,朝廷在修路规划方面也很谨慎。
并不会因为有足够的人,就同时去开始数十条路的建设。
“这些商家的货物是怎么运过来的?”李世民突然问道。
“一些规模不大的商家往往会选择在这里开设工坊,然后在四周各县收一些原材料,有些没有的,则去更远的地方收购,具体的运输要看实际情况,西边和北边来的走陆路,南边来的根据路程决定走水路还是陆路。
不过一些大的商家通常选择走水路,虽然船走的慢一些,但是载货量大,各有优劣吧!”海州都督小心翼翼的回复着。
“那岂不是要绕一个大圈?”李世民微微皱着眉头。
这条水路他是知道的,走大运河先去扬州,然后在通过那里的水路走长江口进入大海,然后在沿岸北上来到海州。
若是从洛州出发,这一路少说也要二十天,而现在的话,没有二十五天就不要想了。
这条水路已经成了大唐最忙碌的交通要道之一,为此朝廷不得不加派人手来管理河道。
若是不妥善管理,运河上怕是会出现船挤着船的画面了。
“绕也没办法啊,虽然山阳码头距离海州仅有二百余里,但船能载的货物实在是太多了,从那里卸船在走陆路运输,不论是时间亦或者人力,还是资金方面都要比船绕一圈花的多的多。”海州都督郁闷道。
他们也不是傻子,这种事情也轮不到官府先去考虑。
那些商人一个比一个还精明,各种路程的费用他们早就计算过了。
最终发现虽然走水路绕一圈很费时间,但却是最省钱的办法。
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这个道理,所以运河上的航运业务才会如此繁忙。
李世民当然也知道这种无奈,但他同样也知道,这会对资源产生一定的浪费。
现在水上资源部拿去跑这些运输业务了,那朝廷对其他地区的一些布局就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靠修路倒是一个解决的办法,可目前为止,李世民发现修路也不是万能的,最大的问题便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