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302章 有趣的做官制度(3 / 5)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少了。

就拿知县来说,到光绪年间,全国的知县是1314个,康熙十一年到十四年,因为平叛“三藩之乱”,捐了知县五百多位,你全国才1300多个知县,你这一下子就捐了500个知县,它那个知县原来都是有位置的,三年还考一次进士,没有缺儿,就是知县没有空位子,你捐了官之后,你没有官做,官多缺儿少。

后来就捐监生,就是捐国子监的监生,捐到多少呢,甘肃五个月捐了多人,花钱买文凭。

有一个人叫蒋伊,《重铨法疏》,一个奏疏,他说康熙九年起至十八年,应选者不下二千人,每遇铨际,捐纳居十之六,应选者十之四,捐纳的人十之六,很多人不能应选,捐了官没有位置,最多的有捐了以后六十年得不到位置,这人都死了,这还没落实这个缺儿呢,官多缺儿少。

第四,捐纳泛滥。

它开始时,有例捐,有常捐,比如打仗,战争结束了,这捐纳就停了,黄河决口,修河,河修好了,河口堵上了,这捐就停了。

后来很多例捐就变成常捐,这就越捐越滥,滥到什么程度呢,举几个例子,嘉庆道光年间,捐的监生捐了20万人,全国参加会试多者一万六千人,可见泛滥到什么程度呢

而且那时捐官的花样还特别多,像是——

一,捐官就是做官。

二,捐复。

三,捐升,就是升官。

四,捐补。

五,捐级,捐加级。

六,捐衔,不捐官光捐衔。

七,捐监,国子监的监生。

八,捐正,副职捐正印。

九捐减,官犯了罪了,花钱捐了减等,或者减免。

十,捐典,典礼的“典”,祭典的“典”,死了之后捐的封典荣誉,后来就不是官了,特别是有些官犯了罪了,革职了,我捐点钱又复职了,我想升级,花钱,捐了钱以后就能升级。

有些该休职,该退了,捐钱就接着做,甚至后来到一品二品的大员也捐,就滥了。

所以,清朝的捐纳制度,是越来越滥,越来越坏,问题严重,弊端层出不穷。

下面咱们来讲第二个问题,就清朝捐纳制度的弊端,首先,在财政上,饮鸩止渴。

捐纳的本来的意思是解决财政上不足,捐的结果一时财政稍好一点,但是,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可以举一个例子,乾隆时候打仗,前方粮食不够,运输有困难,就捐粮食,捐一个县官,四十担米,捐一个京官二十担米,有些人,北京市有米,吃钱粮,用那个老陈米凑二十担捐个京官,用老陈米凑四十担就可以捐个县官,捐完了县官就搂,搂可不只那四十担米,你搂一个知府,捐一个知府就是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后来捐的钱入国库的就越来越少,地方分流,但是捐的官很多,越捐越滥,所以就饮鸩止渴,有人建议可以采取别的办法。

第一节省,第二搞贸易,增加收入来补充国库,皇帝不同意,就还是要捐,这是一,在财政上饮鸩止渴。

第二,在文化上,斯文扫地。

本来通过科举考试从秀才、举人、贡士到进士,进士还不能马上做官,还要等一段时间,因为有缺儿才能做,才能熬到一个知县。

清朝考进士参加会试的最小的年龄是十五六岁,最大的年龄是103岁,就是参加会试考试,那考中进士的,最小的年龄是24岁。

于敏中后来当了大学士,这是聪明绝顶的人,最大的年龄,考中进士的最大年龄是59岁,平均年龄35岁。

这是宋元强先生他写了本书,叫《清朝的状元》做的统计,最大的年龄59岁考中进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