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390章 林林总总(2 / 4)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工商业中心,随着早期工业化的,市镇上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踹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

乾隆《吴江县志》卷下风俗,谈及绫绸业的发展时,回顾道:明代成化、弘治1465,1505年以后,“土人引者按:指吴江本地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

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

盛泽镇上机坊老板雇佣的“佣织”,有机工操作织机的工人、曳花在提花织机的高架上“提花”的工人等,人数多达几千人。

乾隆《盛湖志》卷下风俗称:“中元夜,四乡佣织多人及俗称曳花者约数千人,汇集东庙升明桥,赌唱山歌,编成新调,喧阗达旦”。

除了受雇于机坊的机工、曳花数千人,还有加工丝绸的炼坊、染坊、踹坊的工人,人数有多少呢?

据沈云《盛湖杂录》说,清末时“凡炼绸之坊十余,染坊三十余,踹轴等坊亦如之,业此者近千人”。

盛泽镇包括四乡鼎盛时期拥有人家万户,其中机工、曳花有数千人,炼坊、染坊、踹坊等的雇佣工人又有近千人,几乎可以说至少有一半人家以此为生,盛泽镇有一个庞大的雇佣工人群体,是毋庸置疑的。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庞大的雇佣工人群体,构成了劳动力市场。

盛泽镇附近的黄溪市,丝织机坊“雇人织挽”,闲时解雇,忙时雇佣,因此有了如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的劳动力市场。

等待雇佣的工人,每天清晨聚集于固定的地点——长春桥、泰安桥的桥堍,等待雇主召唤。

道光《黄溪志》卷一风俗说:“以待人雇织,名目‘走桥’,又曰‘找做’”。

这些等待雇佣的工人都有一技之长,在丝绸生意兴隆时,老板为了笼络工人,往往百般迁就:“每逢节候,肴馔必更丰焉”,工人“或食无兼味,辄去而他适”。

一到生意清淡季节,老板便辞退工人,这些工人因“无人雇织”,往往沦为乞丐,“沿途求乞以为常”。

这些工人显然是早期的无产者,而那些雇主则是早期的资产者。

另一个丝绸生产与交易中心濮院镇的情况也是如此。

每天都有大批工人聚集在劳动力市场——太平桥头的太平巷,等待雇佣。

这些人都有一技之长,嘉庆《濮院琐志》卷一机杼说,这些工人或“人兼数事”,或“专习一业”,“衣于是,食于是,尽其力而终身”,是终身的雇佣工人。

关于劳动力市场,该书写道:“织工、曳工或遇无主,每早各向通衢分立,织工立于左,曳工立于右。来雇者一目了然,谓之‘巷上’”。

嘉庆《濮川所闻记》卷二坊巷夜写道:“太平巷,本福善寺,西出正道。阖镇织工、曳工,每晨集此以待雇”。

棉布业市镇也有数量可观的雇佣工人群体。

与朱泾镇齐名的枫泾镇就是一个典型,光绪《枫泾小志》卷十拾遗引吴遇坤《天咫录》:“康熙中,里中多布局,局中多雇染匠、砑匠,皆江宁人,往来成群”。染坊、踹坊雇佣的染匠、砑匠数量巨大,以致“往来成群”,经常与镇民发生冲突。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终于酿成一桩大案。

该书写道:“染匠、砑匠扰害闾里,民受其累,积愤不可遏,纠众敛巨资,闭里门、水栅,设计愤杀数百人??后死者家属数百人,各以白布缚首,持械复仇”。

你看,被镇民“设计愤杀”的染匠、砑匠竟有数百人之多,家属数百人上街复仇,可见枫泾镇雇佣工人群体决不是一个小数目,光死者就有数百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