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导所说,还是拍纪录片比较好。
但如您所说,这类纪录片因为太过于残酷,是对精神的一种折磨,不具有视听艺术的观赏性,外人不大想看,因此传播力也差很多。
但奥维辛不一样,它挑战了人类想象力和认知的极限。
奥维辛采用现代工业流水线规模作业,跟屠宰场毫无区别,有人负责设计,有人负责计划,有人负责运输,有人负责饲养,有人负责毒气室开关,有人负责火炉焚烧,有人负责打扫骨灰,有人负责考核。
这些人里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也有干杂活儿的普通工人。
还在不断扩建工厂,六年里,处理了几百万人,效率极高。
他们冷静而有条不紊进行清除计划,跟鬼子丧尸般的暴走完全是两种状态。
这些人有工资,有奖金,有制度,工作时还可能抽烟闲聊,一天忙完了,买上面包和黄油回到家里陪陪孩子,又是好母亲好父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如何的不可思议,甚至不认为自己有错。
要知道奥维辛里也有很多忧太人的孩子,正常人是无法理解的。
这都是艺术作品可挖掘的点,观众也更有兴趣。
现代人尤其是西方人,都认为工业文明促使人类进步,但没想到却可以用来高效率的毁灭人类。”
马可用中英夹杂地说出来,张纯如完全听懂了,有些失落地点点头,说道
“你跟安导以及其他很多导演说的意思差不多,看来我还是想得太简单了,我是新闻出身,写的都是纪实文学,对电影故事创作和市场推广,不太了解。”
“您也不要灰心,华人导演也会慢慢走向国际舞台,或许能找到新的亮点来演绎,让更多人了解鬼子军的暴行,甚至让岛国低头认错。”
“你觉得有可能吗?”
“一步步来吧。”
“若是以拉贝魏特林为视角呢,魏特琳是我的偶像。”
“放心,现在这两本日记面世,还有你书的火爆,肯定会有很多电影人来做的。”
马可说着也很担心,过于钻入到这件事中,其实对个人不是好事。
拉贝和魏特琳,最后的结局并不是很好,尤其是魏特琳,回去后精神崩溃选择了结余生。
后来的确有很多海内外的导演,以各种角度来讲述这段历史,但真正影响力大的,获得普遍好评的不多。
比如《拉贝日记》,国内几乎没什么排片,票房差得不值一提。
还有很多观众不满意,觉得你一副圣人姿态,不就是模仿《辛德勒的名单》吗,搞什么个人英雄主义啊,没有触及到我们的伤痛。
国内导演拍的,影响力比较大的有《nj!nj!》《金陵十三钗》这两部纯粹的商业片。
《njnj》跟《拉贝日记》同时上映,受人诟病的是拉贝这条线和角川正雄,有史料记载的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0万难民,但电影里面人数极少,还有拉贝的秘书原型,并没有当汉奸,反而协助救了很多人,也没有出国。
有人认为,你要么别拍拉贝,如果绕不开,就如实拍,消解他的意义,是非常忘恩负义的,当时除了国际安全区,还有谁能从鬼子手中保护这么多难民。
《金陵十三钗》嘛,灵感来自魏特琳日记,老谋子说是要冲击奥斯卡,耗资六亿,画面倒是漂亮。
但他万物皆晚会的毛病又犯了,搞得花枝招展,吹拉弹唱,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忧唱后庭花”那套,目的可能是为了后来的反转。
但这一点,老外是无法理解的。
因为很简单,第一不合逻辑,就算是商女,她们说着本地话,家乡都成为废墟了,死那么多人,她们还能穿着崭新鲜艳的旗袍,浓妆艳抹,打打闹闹,这些人是没感情的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