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不上。
只要他保持低调,不再持续地出现在记者们的镜头前,这股蹭来的热度自然会消退。
就像之前姜佑曦的新歌“第一次”热卖,让姜佑曦名声大噪,可那些听歌的人中间,又有几个人会注意,词曲作者是一个叫“海明威”的人?
恐怕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吧。
分析到这,杜采歌满意地点点头。
他还是更习惯保持在幕后,不喜欢抛头露面,远离闪光灯、无孔不入的摄像机、戳到脸上来的大话筒;远离因为成为公众人物,而被人放到放大镜下找茬的尴尬;远离那无穷无尽的麻烦。
另外在仔细查看了微博和贴吧后,杜采歌有种这样的感觉因为“林可”的身份来黑他的水军,与在网文领域黑他的水军,似乎不属于同一批,或者说他们的金主不是同一个人或势力。
其中的界限泾渭分明。
因为“林可”的身份而黑他的水军,主要是攻击原主过去的生活作风问题脾气不好,人品恶劣,私生活银乱,欺负新人之类的。
原本似乎还想攻击他江郎才尽,但在“第一次”推出以后,对方果断地放弃了这个点。
总体而言,这批水军似乎只针对他在娱乐圈的事情发难。(林可二字已经解禁了)
不过其实那些黑材料,网民都早已习惯,见惯不怪了,杀伤力没有那么大。
上一次全网讨伐他,已经把网民们的热情耗尽了。
终究“林可”最近并没有发生什么出格的事,睡女明星也好,摄影丑闻也好,殴打记者也好,都是几年前的旧闻,没什么新鲜感,网民们对于炒冷饭并不感兴趣。
而在网文领域黑他的水军,则主要是攻击他搬运的几部作品的缺陷,质疑他的作品这么火是因为搞了y交易之类,比叨逼叨。
而从这这方面攻击其实也没什么杀伤力,因为小说这种东西,哪怕再经典,也有人不喜欢读,红楼梦也不是人人爱看;哪怕再小众都有受众,就算绿帽文都有拱坝老哥喜欢看,不是么。
所以针对小说本身进行攻击,除了带来话题性之外,真实伤害并不大。
这些水军的攻击强度再怎么高,或许会导致海明威流失一小部分读者,但更多的读者却会因为好奇而去看上几眼《诛仙》《鬼吹灯》等,说不定就留存下来,成为海明威的粉丝了。
杜采歌还欠他们一声“谢谢”呢。
所以综合来看,目前形势已经稳定,这两批水军在短时间内都掀不起大的风浪。
不过既然被两拨水军盯着,杜采歌觉得自己应该小心谨慎一点,千万不能爆出什么新的弱点被对方攻击。
那一次被全网声讨,他只是幸运过关,有干爹的鼎力相助,有警察总局的神助攻(后来据打听,警察总局在那个时候发微博或许是纯属巧合),有原主以前积攒的一些人脉出手相助,他相当于是稀里糊涂就涉险过关了。
而在后来月票风波时,则是对方的突破口找错了,让他找到了挽回局面的方式,用一篇公开信扭转了广大路人的印象。
但是一次两次能过关,不代表三次四次他还能过关。
舆论是真能杀人的,原主可以说就是被舆论杀死了一半。
综合现在他得到的信息来看,原主是因为舆论的攻击而得了抑郁症,然后因为抑郁症而导致自杀。
而他对未来有规划,有许多想拍的电影,有很多想做的事,有想要去帮助、去扶持的朋友。
如果被黑得太惨,黑到神憎鬼厌,全民抵制的程度,或许他就没有机会再去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也不可能给朋友帮助。
警惕心绝对不能放下。
敌人亡我之心不死,必须尽快强化自身,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另外,过完五一节就开始去做心理咨询,哪怕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