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衍,据说城墙不过丈许高,而且是土墙,若有外敌来犯,根本不能做为抵抗之用。”
萧樱睁大了眼睛,心道还有这样的地方。
看来庚帝二十年旧案,便发生在这偏僻的,穷困潦倒的潼关了。
凤戈似乎也觉得有些好笑,可更多的是心酸。
同样是凤氏治下,有的地方富可敌国,有的地方百姓却连填饱肚子也难。“潼关已经穷困潦倒了,那年春天夏涝。富庶之地还勉强能度日,有朝廷赈灾,还有些富商接济,勉强还能糊口。可是潼关百姓却是度日如年。潼关临潼江,勉强开垦出的土地经常被江水冲垮。
入了冬,潼关百姓已经无粮食果腹。
潼关郡守上报了朝廷,朝廷派了谢相前往。”
这是以打听到的和庚帝二十年有关的。
谢相离京月余,回来复命之时,庚帝大殿上大骂刁民。
“到底发生了什么?就没有丁点消息透露出来?”
“潼关离此路途谣言,而且那里和外面往来甚少,只知道谢相前往赈灾,随后回来复命。过后才有些谣言传出,说是潼关并未受灾,潼关郡守谎报灾情,意图骗取朝廷的赈灾粮食。被谢相识破。
“那赈灾粮食呢?可有留下?”
凤戈摇头。
“潼关遇灾,而且灾情可能比别处还要严重。因为潼关临水,所以庄稼被毁的十分厉害……可是谢相回来却说潼关没有遇灾,而且连赈灾粮食都没有留下?
这是唱的哪一出?
他何必呢?赈灾粮省下又进不了谢家的腰包……”萧樱说到这里,突然迎上凤戈幽幽的目光。
萧樱恍然大悟。“你是说,他并没有带回赈灾粮食。粮食没有留在潼关,谢相也没带回来,难道被强盗抢了?”萧樱完全就是猜测。
然后凤戈竟然点了头。
丢了赈灾粮的谢相回京非但没有受罚,反而庚帝为了安抚他,还赏了他两月俸禄。这就奇怪了?谢相做了什么让庚帝需要赏赐他的事?
“内情便查不出了。”
“云大人不是派人前往潼关了吗?应该很快便会有消息了。”
凤戈摇摇头。
“……当年年尾,各镇税收奏报进京。潼关奏报迟迟未到。先帝派人前往查控,才发现潼关城门大开,街道荒凉,屋舍看起来竟然有许久没有人烟了。几千潼关人……不知所踪。”
“你的意思是说,如今已经找不到知道真相的人了?”
“碰碰运气吧。潼关城已经没有了。还去哪里找?这件事情朝廷一直隐瞒着,朝上只有寥寥可数几人知道。潼关那地方本也不是什么大地方。很少有人踏足,就算不小心走到那里,也只能看到一坐慌城。这些年风吹雨淋,恐怕城墙屋舍都已经消失殆尽了。虽然也有些传言,可和九郡,近百万人口相比,区区几千人……后来便有传闻,说是潼关举城迁走了。至于迁到哪里便无人知晓了。”
继续阅读
萧樱觉得脑袋有些晕。
她以为庚帝二十年旧案,顶多涉及几十人,往大了说几百人。
谢相看起来也不是个胆大包天之人。就算他敢杀人?不管是奉旨杀人还是他起了贼心所以做了谋财害命之事。
他能牵扯的,也不会是什么太过惊骇世俗的案子。
可听完凤戈的话,萧樱觉得自己得找几粒速效救心丸嚼嚼。
几千人……
整个潼关城的人尽数消失。
死了?还是逃了?迁城还是“被迁城”了?“一城人。哪怕只有几千人……没了便没了?怎么可能不引起轩然大波?”萧樱简直不敢想。
“傻姑娘。任何事,只要有人刻意压制,都不会有机会让人大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