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课。
后面是两节自习课。
四点半准时放学。
上完第一天学,陆野突然发现这个年代的小学生还是挺幸福的。
由于93年还没有开始实行双休日,所以每周只休一天,周三和周六下午两点四十放学,没有自习课。
转眼一个星期过去了,周六晚上陆野的父母从鞋厂回来了。
得知陆野当上了班长,父母很高兴,借着这股高兴劲,陆野提出了要攒钱的想法,理由是班长要提高管理能力,管理零花钱也是种锻炼,办一张零存整取的存折,把没花完的钱存起来,积少成多,未来自己上大学也能应个急什么的。
陆野的这番言论把父母和爷爷奶奶逗乐了。
“傻孩子,你要是考上大学,你爸还能让你缺钱花?”妈妈笑着说道。
“奶奶说,买卖钱纸糊的船,谁能保证自己的生意一直赚钱。”陆野心想,上辈子还没上高中呢,因为一场意外,家里的买卖就倒了,自己还是早点未雨绸缪吧。
“老师说人应该从小就养成独立的性格,能靠自己的事情就不要靠别人,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陆野接着说。
“好好好,你看看,你们还不如孩子,陆康(陆野父亲)你花钱节省一点,有钱了就买房子,房子不怕多,放不坏。”奶奶一听陆野的话高兴了,立刻跟上了一席唠叨。
“知道了,妈,明天就带孩子去开张存折。”
那个时候大家办理的都是一卡一折,但存取款一般都是用存折的,因为有记录。
至于银行卡,老百姓普遍信不过,看不见里面剩多少钱,心里总感觉不踏实,存折就不一样了,叫不准自己有多少钱的时候,拿出来翻开看一看,上面一笔一笔的,印的清楚着呢。
就这样,陆野有了自己的第一张存折,存折里的第一笔钱是陆野的父亲给存的,金额一百元整。
大家可别觉得少,这已经相当于陆野当时一个月的零花钱了。
那时候,回家吃饭的小朋友普遍是没有零花钱的,陆野有零花钱这事可是有不少同学羡慕的紧呢。
93年的盒饭最贵也就三元一份,小食品都是论毛卖的。
比如用塑料杯接的饮料,一杯两毛。
再比如小锅里煮的豆皮,一毛钱俩。
再比如人气最旺的糖稀,就是两根棍可以搅的那种。卖糖稀的大爷整天喊“越搅越大,越搅越甜!”,如果有小朋友过去了,大爷就会问“小朋友,你想来几毛钱的?”
还有棒棒冰、棉花糖、泡泡糖等等的小食品也都是论毛卖的。
总之那个年代的小朋友觉得一百元已经是好大一笔钱了,吃一个月盒饭都花不了一百元的。
看着崭新的存折,不知怎么的,陆野居然想起了自己前世的老婆,看看日子,过几天就是老婆三周岁生日了吧。
三岁的你住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