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接到父亲的信哭笑不得,如果不是为了弥补前世的缺憾,他又怎会这样固执?话说回来,施粥之后,悠悠明显和他熟络很多,每天进宫向太皇太后请安后,会到乾清宫找朱祁镇说话。嗯,和朱祁镇说完话,便来找张宁。
她以为做得不着痕迹,就是顺路、顺便,刚好看到他,过来打个招呼,说一会儿话而已。
张宁一边装作什么都没发现,一边暗笑,悠悠的性子还是和以前一样,一点没变,总喜欢干些掩耳盗铃的事儿。嗯,也许女孩都这样。
朱祁镇在早朝上提出捐粮,三杨大为赞成。不用付出一个铜板,只要皇帝写一封嘉奖信便能收获无数粮食这样的好事,谁会反对?
慈寿宫听政时,杨士奇大大夸奖朱祁镇一番,同时问谁献这么好的计策。在来慈寿宫的路上,几人边走边猜测,只是各执一词,五个顾命大臣各猜一个人,谁也无法说服谁。
朱祁镇道“张卿说的。朕真没想到他不仅乐善好施,第一个搭棚施粥,还献计捐粮。”
张辅捋顺微笑,一脸自得,道“老夫猜得没错,果然是此子。”
他就说嘛,除了张宁,谁能想出这么好的主意?可惜杨士奇不信,非说定是今科的新科状元彭时向陛下献计。那个彭时老成有余,机灵不足,哪想得出这么好的计策?
三杨一脸惊讶,杨士奇道“真是张宁?”
胡潆微笑道“想必是那天和陛下出宫察看民情时献的策吧?”
“正是。”朱祁镇道“张卿心系百姓,实是难得。”
太皇太后听说有这么好的计策,本来挺高兴,待听此计是张宁所献,细细的眉便皱了起来,又听几位顾命老臣一个劲地夸他,脸色便有些不好看,待听朱祁镇说他心系百姓,便轻哼一声,道“恐怕是心系女色吧。”
五位顾命大臣什么风浪没经历过?自不会为太皇太后一句话而影响心情,朱祁镇可不像他们,有些不自在地道“皇祖母说笑了。”
张辅哈哈大笑,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原本没错。”
太皇太后沉下脸,气氛顿时凝重。
杨荣道“不管怎样,此子心思灵敏,不仅解了灾民之难,更解了陛下之忧。想来不用三天,便有粮食,可派钦差赈灾了。”
太皇太后脸色稍霁,道“那孩子原就古灵精怪,陛下跟他混在一块儿,可别被他带坏了。”
虽然是担心朱祁镇,语气却软了,凝重的气氛也随之消失。
三杨和胡潆都清楚太皇太后不喜张宁的原因,想起两人的三年之约,不禁莞尔。张宁大概没想到自己挑战了太皇太后的权威吧?
朱祁镇则为朱祁镇辨解“孙儿已经长大,哪会轻易被带坏?”
真是实心眼的孩子,五位顾命大臣暗暗感叹。
张辅又说起张宁施粥捐被的事,道“这次差点把安乡伯府的库房搬空了,幸亏安乡伯不在京,要不然非打死这个败家子不可。”
其余四人笑了起来,他们一样搭粥棚,很是知道一天下来耗费多少车谷子。
太皇太后唇角微勾,道“这孩子倒不全说说而已,有时也会做些实事。”
几人说笑几句,继续议事。
…………
搭棚施粥的人家越来越多,基本上灾民只要愿意领粥,一日三餐都能吃饱。顺天府尹应对也十分有经验,最初的混乱过后,开始井井有序。
老天似乎也同情灾民,气温一天比一天暖和,夜里虽然寒冷,却不至于冻死人。至于像张宁么好心,连绸面新被都拿出来的勋贵朝臣却没有。
张宁白天当值,晚上做模具,给他打下手的小厮中,有一个叫福安的,特别有天赋,学得特别快,日夜钻研,只用几天便做出第一个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