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二章 普及教育也是老大难(2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或许有人会说,有读书的机会难道还会抗拒?这不是脑袋有包?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儿,有期待,也有抗拒。

原因很简单,哪怕是中原王朝自古来就讲究读书,就连皇帝也都亲自下场劝学,然而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操蛋的问题。

自古来,读书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在造纸术出现之前,读书基本上都是靠的竹简或者丝绸,而这两样东西前者笨重后者贵重,而且都是一次性的,用完基本上就没办法再用第二次了,书籍的成本就成了制约普及读书的第一要素。

等到造纸术出现之后,书籍的成本对比起竹简和丝绸来说确实下降不少,然而必须要用雕版的原因却导致书籍的成本依然不是平民百姓可以接受的。

当然,中原王朝向来就有一个毛病。

其他的民族历史上,面对洪水的时候是祈祷神灵,而中原王朝的百姓是自己治水。

其他的民族历史上,活不下去的时候大多是期待来生或者祈求神灵,而中原王朝的百姓大多是选择干翻皇帝。

竹简和丝绸的成本高,我们就造纸,雕版的成本高,我们就折腾活字印刷术。

没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哪怕花上几百年的时间去解决,该解决的问题都照样给它解决掉。

唯独有一个问题,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起码在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极大的丰富之前,这个问题是没办法解决的。

穷。

对于普通的平民百姓来说,让娃子进学读书,就意味着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就算是再小的孩子,割草之类的活计总是能做的吧?

多一个劳动力,家里的地就能多耕种一分,就能多收几斤粮食。

而很多时候,这几斤粮食往往就是一家人能否活下去的关键。

所以,这些人往往会集全家之力,供一个孩子读书,就盼着这个孩子能出人头地,以后再带动着其他的兄弟们一起发家致富,让后人有更多读书的机会。

从某些方面来讲,这种观念倒是和后世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很相似,最起码也是一种最为稳妥的做法。

包括后世,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农村里照样有很多家里生了几个孩子却只供老大或者老幺去读书,其他几个孩子去打工的情况出现。

但是即墨的情况和后世不同,和大明其他州县的情况也不同。

首先,朱老四把所有的民赋民税全免了,尽管很多地方的士绅悄然的把朱老四免去的这部分赋税又加在了租子里,但是即墨县,或者说整个山东,现在又哪里还有什么士绅的存在?

其次,现在工地上面上工的这些青壮都有工钱可拿,而等到鸭蛋生意开始走上正轨之后,这些百姓光是靠着养鸭子卖鸭蛋都能发家致富。

也就是说,即墨的百姓家里并不缺钱,也不缺那些几岁的孩子做为劳动力,所差的,仅仅是这些人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

真正需要杨少峰来解决的,其实就是这些百姓的观念问题。

而更重要的,是怎么能让这些百姓同意让女娃读书。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狗屁倒灶的说法,那些士绅勋贵们嗤之以鼻,民间百姓却深信不疑。

因为士绅勋贵们知道让女孩子读书的好处,但是百姓们不知道,或者知道,但是不愿意承认,宁肯当做自己不知道——让女孩子多织两匹布卖钱,它花着还烫手吗?

最主要的是,这时候的民间普遍有一种看法,这种看法甚至延续到了几百年之后的种花家女孩子读书不读书的,最后都要嫁到别人家去,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

这两个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在杨家庄子,杨少峰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