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号机,允许出发!”
“明白,16号机,出发!”
随着飞控中心的指令发出,不动健松开了‘刹车’,配发给宇宙冒险队、舷号为16的胜利神鹰如离弦之箭,‘嗖’的一下,自舱门大开的起飞舱里冲出,速度之快,以致于尾部的主喷嘴释放出的蓝色光焰,在胜利神鹰的后方拉出长长的尾巴,给这黑寂的宇宙留下了一条灿烂的流光。
加速、加速,持续的加速。
发动机在轰鸣,咆哮着释放出数不清的粒子流,推动着胜利神鹰持续的向前,就这么一小会的功夫,胜利神鹰的速度已超过了一百马赫。
这速度放在地球绝对是快到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更需要性能极其黑科技的材料才能实现如此快的飞行速度。
但换算成比较直观的速度,就是每秒三十四千米,刚刚达到光速的万分之一,想要靠此速度飞到比邻星,需要五万年之久。
这就是宇宙尺度的恐怖,在地球已是极快的速度,在宇宙中根本就是毫不起眼。
就说此行的目的地小行星带吧,距离火星的平均距离是七千五百万公里,如果全程都保持这个速度的话,需要花费二百二十万秒,也就是六百一十二小时,将近二十六天的时间。
这速度还快吗?
这就是为何麦克斯动力系统,被认为是人类走向宇宙之基,作为发明者的八尾博士,更是活着写入历史课本、挂上校园走廊的原因。
没有麦克斯动力系统,人类别说推进新领域计划,在火星建造水手峡谷基地了,估计只能月球折腾移民外星球的实验,再远一点,就承受不了了。
毕竟以年为单位的运输速度和成本,最多送几个人上火星,搞一搞科学实验,根本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移民。
“奈奥麦克斯动力系统,三十秒后启动。”
前座的不动健按照飞行手册的要求,每一步操作都要出声,并且要眼到手到嘴到,不能因熟悉了就忽略。
之所以先用普通的发动机加速,再启动奈奥麦克斯动力系统,是因为要飞到星球的洛希极限之外。
这是因为根据狭义相对论,物体的速度增加时、其质量也会增加,之所以在地球上没有直观的感受是因为只有在高速运动时,质量的增加才有可观的体现。
而地球上的速度,哪怕最快的导弹,相较宇宙速度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根本称不上高速运动。
比如说,在大气层内飞行最快的导弹是五十马赫,每秒也才十七公里,而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速度就高达三十公里,相当于八十八马赫;太阳在宇宙中的速度更是达到了每秒二百三十公里左右,将近七百马赫;被位于半人马座方向的一个巨引源吸引的银河系,正以每秒六百公里的速度向其靠近,相当于一千八百马赫。
与之一比,几十马赫,也就是个零头而已。
而洛希极限简单来说是两个有质量的天体,彼此用引力拔河,谁撑不住谁就被撕碎。
引力来源于质量,质量是会随速度增加而变大。
因而,如若在一颗星球的洛希极限范围内开启奈奥麦克斯系统,飞行器的质量会因速度的激增而跟着增加,所受到的引力会随之增加,但材料还是原来的材料,自然‘拔’不过星球,那下场就只有被撕碎了。
虽然这是理论上的,因为事实是还未等你加速到,足以被引力潮汐撕碎的程度,机体就先承受不足而出现故障,从而导致发动机停转,检查后发现,整个飞行器几乎瘫痪,连维修价值都没有了,只能就此报废。
在那次实验过后,TPC就禁止在星球引力潮汐范围内使用奈奥麦克斯动力系统,甚至在系统上禁止了奈奥麦克斯动力系统的启动,以防误操作或者其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