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并不精于这方面。两人只好记下此事,看看后面有无机会。
童远突然想起一事,那就是粮食供给的这般充足,会不会有些人偷懒,或者一些屯、队除了客观原因,在主观上并不尽力。
张既做事情细致入微,这一个月来他不仅抓紧丰收和统计的事情,还对半数以上的乡、屯完成了巡查。
张既说道:“此事也颇为有趣。我巡查了三十多个屯,原以为青壮较多的产量就高,老弱多的就比较低。可是没想到,亩产最多的十个屯,有一半是老弱更多的。反倒是青壮较多的,有那么三屯,在两县都是垫底的存在。”
童远问道:“德容有没有探查,老弱产量高的屯,与同样老弱多,但产量低的屯有没有区别?同样,青壮多的,产量高低悬殊的屯,有何区别?”
张既一开始还真没这么对比过,他仔细想了想,把其中各位代表的几个屯拿出来讨论了一下。
突然,他拍了一下大腿,兴奋道:“确实有点迹象可循。老弱为主的屯,有近十屯非常珍惜将军所的安全和生活,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希望年龄尚小的孩童们能够茁壮成长。”
“因此,他们耕种非常努力,而且因为人少地多,平均一人要耕种四十亩以上。他们进行互帮互助,以工换工。”
“有的并没有把地分到每户,至少是一队二十户一起合作,也有两队合作的。这样先把能种的地一起种起来,避免劳力太少,过于粗糙地料理太广的地。”
童远提问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把地集中在一起,工具和牛也一起使用,这样互相合作,可是会不会出现不是自家的,就不努力?”
张既说道:“当然有出现,一些屯因此产量不高。不过,产量能到前一半的,基本上是做得比较好的。感觉什么情况下,都会有做得好的,和搞得差的。”
童远继续话题,问道:“说完了老弱搞得好的,那青壮那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