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一如沈浩所料,他并不能避得过这次的案子,而且案子也像他所想的那样不再直接参与而是采用暗中调查的形式展开。
至于明面上的帮手,这次也不再和刑部接触,换成了皇族宗祠的人。
皇室宗祠,性质和普通老百姓家族里的宗祠会一样,都是负责处理族中事务的人。因为死的是一个皇子,皇族宗祠自然会出面帮忙刑部做一些协调方面的事情。这在之前乾王一案中也有过,只不过当时沈浩处于协查地位所以没有接触对方而已。
密令上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要沈浩暗中调查鲁王遇害一案,并且可以让皇族宗祠的人帮他做一些明面上的调查,同时也是他获取一手案件讯息的渠道。随密令还有一份可以和皇族宗祠执事联络的千里音符。
密令的后面还附了一份案情简报,看落款是皇族宗祠的那名执事记录的。
平铺直述的风格让沈浩放下心来,他之前还在担心这个协助他调查的皇族宗祠执事会不会喜欢在案情里加一些自己的猜测,如今看来别人还是懂一些常识的,案情描述朴实无华,很实在。
沈浩仔仔细细的看完,眉头逐渐深皱。
不得不说案子的情况和沈浩以为的相去甚远。唯一勉强不意外的就是鲁王的死看起来应该是和之前乾王死因一样,都是死于魂魄的突然崩散,瞬间身陨。
除了死因这个看起来尚且不算意外,其余的几乎所有案情细节都让沈浩如坠云中完全没有方向感。
按照之前乾王案得到的消息,朝乾王下杀手的因该是一名来自枉死城,隶属于张如铁或者林清虹门下的符箓师,精通“融术于字”的手段,施展的是《灭魂咒》中的“九术散魂咒”杀人。
若是按照逻辑推演,死因一样且罕见,时间上也相近,大概率是同一个凶手所为,也就应该是同一种行凶手法。
可问题是现场一点关于施展“融术于字”这门手段的载体都没有,甚至鲁王根本就是一个不喜欢看书的人。
这就完全打乱了沈浩的思路,多了无数的不确定性。
“没有施术的载体,那又是如何杀了鲁王的?而且还是当着鲁王的侍卫的面杀人,这莫非动手的是玄海境的高手?”沈浩甚至直接就把念头打到了藏在武庄里的杨文广身上。因为要说起玄海境的高手,皇城里也就杨文广这位晋王不受控制且不怀好意。
不过很快沈浩又摇了摇头,否了杨文广亲自出手的可能。
之所以沈浩笃定不是杨文广亲自出手乃是基于皇帝的反应。不论是黑水的消息,还是这份密令上的内容,根本没有半点“陛下震怒”的痕迹,就好像死了只是一个路人,而不是皇帝的亲子。
这种冷漠在沈浩看来应该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只要在“大考”规则内我就不干预的态度。
至于为何之前乾王死的时候皇帝明显有些情绪表露出来呢?沈浩看来两个可能第一个或许是第一次丧子,还不习惯;第二个可能是相比起鲁王,皇帝更喜欢乾王一些。
如此,皇帝不表态那就说明鲁王的死是在“大考”的规则之内的。“大考”的规则中可很清楚不允许玄海境修士直接干预。
所以沈浩否了杨文广直接出手的可能。
其实沈浩一直对于皇族“大考”的“监考”很好奇。明明没有人看到,但却又可以实实在在的将“大考”圈在一个规则之内。到底是什么力量,又是怎么办到的呢?
福安宫,温汤。
杨坚泡在温汤里拿着一份铜条反复的看,良久才放下。这是下午的时候庞斑报上来的一份情报分析,没有实证支撑,全凭逻辑推演的那种。
若是在平时,这种没有实证的纯粹“猜测”杨坚是不屑一顾的,甚至他认为庞斑这样稳重的人都不会将这种东西呈到他面前来。
可眼下,这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