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可赚六到八千元。当然当时的北大教授队伍远不及现在庞大,仅约80名而已。
李书华先生还说“北京生活便宜,一个小家庭的用费,每月大洋几十元即可维持。如每月用一百元,便是很好的生活,可以租一所四合院的房子,约有房屋二十余间,租金每月不过二、三十元,每间房平均每月租金约大洋一元。
可以雇用一个厨子,一个男仆或女仆,一个人力车的车夫;每日饭菜钱在一元以内,便可吃得很好。有的教授省吃俭用,节省出钱来购置几千元一所的房屋居住;甚至有能自购几所房子以备出租者。”
其实,民国教授大多根本不需要租房子,比如国立清华大学当时是给教授们免费住宅的。1933年春,清华西院住有闻一多、顾毓秀、周培源、雷海宗、吴有训、杨武之(杨振宁之父)等近50家。
闻一多所住46号“匡斋”是中式建筑,共有14间房屋。在当时的1935年初,闻一多、俞平伯、吴有训、周培源、陈岱孙等教授又迁入清华新南院,据说新盖的30栋西式砖房,一人一栋。条件优越得无可挑剔,书房、卧室、餐厅、会客室、浴室、储藏室,电话、热水配备,应有尽有…
这也是民国时代被称为“知识分子天堂”的由来,由此塑造了他们的风骨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虽非圣人亦不远矣。他们的人格、骨气、言论经得起跨世纪的检验,可谓历久弥新。
时至今日,在他们中间我们找不到反皿煮的教授、找不到污蔑国民素质低的教授、更找不到自愿去势的阉人教授。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奉行君子不党的教授、不合作的教授、拒不做官的教授、视尊严为生命的教授…
蒋介石历来被宣扬为独裁,但在他的治下,知识分子还是有尊严的北伐成功后的一天,蒋介石到安徽大学看望莘莘学子,借以表示自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时,刘文典任安徽大学校长,省政|府遂急忙通知刘文典安排学生夹道欢迎“北伐名将”蒋主席。看完通知,刘文典漫不经心地将通知扔在痰盂里,继续打他的麻将去了,还幽了一默“我手中‘将’这么多,还稀罕他那个‘将’?”
就是在国民党后期,他还是能够接受(或者说是容忍?)文人的恃才放旷像唯一的敢翘着二郎腿和他说话的傅斯年,名言就是(教授当官)“为大粪堆上插一朵花”;像张奚若的“若有机会便请蒋(介石)先生滚蛋”;像马寅初的“我不去见蒋介石,他要见我他自己来”…
他们的收入和尊严,是用知识分子的骨气挣来的。时移世易,对比之下,无论学识品格、还是胆识风骨,今日曰教授者,能有几人能超越他们的同行?
有比较才会有感觉。根据统计,当时普通乡下的佣工的薪资是每月一元;一般中小城市里人力车夫和保姆可挣到每月三元;普通工人的月薪为八元左右,像成都因为后发,起初都小于这个数。
当然,技术人员因为掌握着一定的文化和技能,其实是介于知识分子与产业工人之间的一个阶层、或者说是融二合一的身份,在这个世界大放异彩。像当时能与津沪媲美的青岛产业工人中的最优者技师,最多可拿到月薪24元,直抵一个教授,这也算是知识致富的例子吧。
对此,张汉卿认为是值得的。想一想民国初层出不穷的文学大家、学贯中西的人物星载斗量就知道,这些待遇对他们来说,只是略补偿于万一。只有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氛围,国家才有希望。
所以尽管经济建设亟需资金,张汉卿还是要求国务院要尽一切可能给教师拨出资金,提高其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
当然,也有不合理的因素在,像民国时的士兵,每月可拿大洋十元,而被北洋政|府钦封的各路上将,竟有每月八百元之多!
诚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