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留住人心,除了现阶段打造维持一个公平的生存环境,除了给他们一个改写人生的希望之外,还要有足够的安全感。
这个安全感,不仅是走在大街上不担心被突然冲出来的一个变态捅一刀,不仅是看着一家人忙碌之余团坐在一起其乐融融,更是有一个未来的安全感:老了以后不必担忧困死街头。
也就是说,王迪想解决好养老的问题。
既然是特区,那就索性连这个也尝试一下吧。
其实通过和长者们的交流补课,王迪才知道,原来古人的养老体系做的相当可以,不管是制度上还是实践中。
先秦时期规定的细节很是到位,从50岁起,供给细粮吃;60岁,要准备隔宿的肉食;70岁,要增加副食;80岁,要经常供奉珍馐美食。至于90岁的老人,因行动不便,饮食消费已没规律,可能随时要吃要喝,要在老人的床前伺候,如果老人出游,最好是带着食物跟着他夏、商两代,朝廷还会在仲春和孟冬两季给鳏、寡、孤、独者发放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到了周代,甚至还实行有老人的家庭可减免徭役的政策。如果家中有80岁以上的老人,儿孙中可以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有90岁老人,则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即“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
除此之外,先秦时期还提出了“国家养老”概念。只不过有个门槛标准,能享受国家养老待遇的主要是四类老人:一是相当于公民道德楷模的“三老五更”;二是相当于烈士家属的“家中之老”;三是相当于离休老干部的“致仕之老”;四是相当于五保户的“庶人之老”。不仅国家养老,“免费医疗”尤其“实惠”一些,贯彻实施的是“养疾之政”。当时,在官府编制中专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病”。据记载,掌病要定期看望老人,定期进行检查:有公职者,70岁以上3天一问;80岁以上2天一问;90岁以上每天问一次;对民间老人,每5天问一次。对于患重病老人,掌病要及时向国君汇报,国君会安排出时间,亲自前去看望老人(当然了,规定是规定,这些条,尤其是这最后一条,国君亲自看望老人,是否真的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大家心里也是有数的)。
到了汉代,“孝治天下”更是在养老这一块体现的尤为明显,甚至还出现了类似于“老年人保护法”(注意,不是未成年人渣保护法)一般的存在。
作为古代养老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代推出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特别是对“家庭养老”,有着极严的规定和要求,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不养,在汉朝是重罪;为保证家庭养老的落实,汉律规定,不赡养老人者或被“弃市”;将“老人”的标准提前了4岁,即到了56岁就算老人(《汉旧仪》中所说的“未二十三为弱,过五十六为老”,就是这个意思)。56岁以上的人就可以享有相应的老人保障权益,如免除赋税。汉朝还规定,13岁至56岁的成年男女,每年要交120钱人头税,到了56岁,就可免缴这笔钱(养老金的10版本);对于90岁的老人,甚至连家属都可以享受免除徭役的待遇(继承传统);除了减免赋税,朝廷每年还会直接给民间老人(庶老)发放食物。如汉文帝刘恒即位当年就下诏: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
最狠的是,汉朝为了让老人有尊严、觉得幸福的,还发放“鸠杖”(老年证实物版)。鸠杖,又叫“王杖”,帝王赐予老人使用的拐棍,是一种特殊权力的象征。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汉高祖刘邦曾做鸠杖赠送高龄老人,汉宣帝刘询则使之成为一种制度,规定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皆由朝廷授予王杖。为了保证鸠杖的权威性,汉朝还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