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224章大汉疆域(1 / 4)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罢朝之后,刘志回到中德殿,脑中却一直在想着种暠的奏疏。

东汉的版图,其实并不大,甚至比西汉鼎盛时期也大不如。

与后世相比较,如今的内蒙古地区,东北的一部分,整个西藏地区,甘肃、陕西、四川以及贵州的部分地区,都不在版图之内。

汉武帝时国家强盛,兵力雄厚,武帝东征西讨,开疆扩土,至汉宣帝时,疆域面积达到了整个大汉的顶峰。

西至沙漠瀚海,北至河套地区,南至南越国和海南岛,国土面积比之汉初翻了一番还多。

可从此后,却每况愈下,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因国力衰弱,无奈之下忍痛放弃了珠崖郡、儋耳郡,从而失去了对海南的控制。

至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因天下初定,无力征讨,从而放弃了岭东地界。

交州的日南郡象林县,也于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被林邑割据独立。

不过,东汉也收复了一些国土,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分裂,南匈奴归顺大汉,被安置于河套地区,又于建武二十六年(50年)置匈奴中郎将监护南匈奴降部。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乌桓亦率众内属,内迁于北部诸郡之北,又置乌桓校尉监护乌桓并兼领鲜卑。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内附,以其地置永昌郡,西南得以扩充至缅甸北部。

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彻底平定西域,西境抵达海滨,后“及孝和晏驾,西域背畔”。

直至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并于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平定西域诸国。

然而遗憾的是,乌孙国及葱岭以西诸国,已经脱离了大汉朝廷的控制,着实让人痛心。

一百多年来,东汉朝廷三次占领西域,又三次无奈地撤退,刘志每读史册,几乎能感受到那种血与火的悲壮气氛,扑面而来。

如今的大汉朝廷,早已失去了天汉之国的骄傲和锐气,一味地采取守势,强汉之名,早已名不副实。

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国力衰退,而是大汉的士大夫阶层,已经失去了锋芒,逐渐变得保守而中庸。

几十年来,往西域增兵,彻底收服西羌的呼声一直未断,但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强烈反对。

遥想当年班超仰天长叹,投笔从戎的豪迈气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猛精进,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最近几十年来,西羌各族反复无常,乌桓也时常叛乱,就连归顺已久的南匈奴,渐渐地都有些尾大不掉了。

大汉的边境,真是群狼环饲,人人都恨不得来啃上一块肉。

可大汉真的就衰弱到任人宰割的地步了吗?

身为皇帝,没有人比刘志更了解自己的国家,尽管和光武帝时没办法相比。

但大汉的军队,依然是各异族仰望的存在,无论是单兵素质,还是协同作战能力,无论是武器的先进程度,还是铠甲的防护能力……都远超异族。

各族唯一能与之比肩的,也只有他们引以为傲的骑射了。

总的来说,大汉军队的综合素质,在当时是无敌的。

当然,以上仅仅指边军,京师各军队由于充斥着大量的世家子弟,严苛的训练机制被废置,作战能力已经大不如前。

朝廷众臣坚决反对大型战疫的理由,不外乎有以下几个。

第一自然就是国库空虚,粮食短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钱粮,谈何动武?

第二,东汉时期,征兵制度早已名存实亡,几乎全靠募兵制,而天下人口锐减,若是大量募兵,会导致农田抛荒严重。

第三,他们并不认为南匈奴、西羌和鲜卑等异族,能够威胁到天汉之国的统治,认为完全没必要小题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