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十四章 笸箩、瓮和盔(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院子里传来孩子的口角声,奶奶带着弟弟妹妹回来了,李之重走出家门,两个小黑人看见他后边跑边喊“二哥、二哥,”,像是多年没见的样子。

李之重掏出两颗螺丝糖,给上前的弟弟妹妹一人一颗。

“哪儿来的?”小拴问。

“捡的,”李之重逗他。

“哪儿捡的?我们再去。”小风高兴地问。

“二哥逗你了,笨蛋。”小拴指着小风说。

“你才是笨蛋。”小风还着嘴说。

眼前两个眉眼清秀的小黑人,一个光头,一个短发,斗嘴是他们的日常,糖不能都给了,每天两粒,第三天剩下的一颗一人一半儿,幸福感可以持续好长时间。

这两个小黑人在前世李之重最艰难的时候,不吝多次伸出援手,不求回报。

“奶奶,你吃糖不?”李之重仔细打量着门口的奶奶问,毕竟三十九年未见,而且知道没了,感觉虽异样,心里却暖暖的。

“不吃,你也吃,不要都给了那两小的。”奶奶答道。

老太太八十三了,牙还齐整,慈眉善目的,带一只微翠玉耳环,另外一只据她说骑驴回娘家,驴惊人落,玉碎佑人,小脚老太摔了一大跤,皮都没蹭破,可惜了那只耳环。

后世老坟地由于国家修建鱼塘,这只完好的耳环李之重堂哥迁坟时得以重见天日,现收在他家。

“晌午吃甚呀?”李之重又问。

“大瓜山药(土豆)汤汤玉米面锅贴贴。”奶奶安排道。

“今天我来做,行不行,奶奶。”李之重央求道。

“你?”奶奶有些疑惑。

“您老帮忙看着好不好?”李之重又说。

“嗯,我们二拴长大了,试一试。”奶奶有些欣慰道,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做饭算不了什么,再说前世李之重做的一手好菜。

虽是初秋,阴历已到七月底了,家里面有些凉意,做饭从户外逐步倒在家里了。

李之重开始准备了,大小不一五六个新土豆,皮薄不用削,洗干净切块儿即可,那是规矩,从李之重的二爷爷那里传下来的。

老头后来不管多有钱,一辈子吃土豆不吐皮,李之重的父亲学了几十年,近几年好点,但是新土豆不削皮不能改。

大瓜(南瓜)是圐圙里自己家种的,洗好切开掏瓤切块儿,带籽的瓤要晒到外面窗台上,晾干炒熟可以嗑,另可留籽种。

抓一小把干粉条泡上,那是给奶奶准备的,主食大家都一样,农忙时就不太讲究了。

米面粮油都放在粮房里,粮房在正房最东面。玉米面在一种纸做的篓篓里盛放着。

篓篓、笸箩这种纸制品统称为纸筋笸箩,用小瓮瓮(缸)为模板的叫篓篓,高而修长,较大;用盔为模板的叫笸箩,矮而粗,较小;最小的还有就是放在炕上的针线笸箩和烟叶笸箩。

做纸筋笸箩是李之重二姑李梅梅的一项绝技,每年腊月二十四糊新窗户纸时,把旧纸撕下留存,攒够一定数量时,将废麻纸浸泡、捣碎,拍在一个倒扣的瓷盔或小瓮瓮上成型,厚约半公分略强,等纸盆彻底干透,轻轻地揭下来即成。

最后用平常积攒的香烟盒里外糊裱就能用了,香烟包装糊在笸箩上只是为了好看。麻纸的再利用也是农家节俭与创新的典型物件。

甚至油篓都是纸筋做的,不过需要内置柳编为筋,熟油浸透,俗语云“油篓纸筋锁子铁”,比喻废物的,意思不好再利用了,李之重家的笸箩都出自他二姑的手。

解放后一段时间内,人们用骆驼票子(蒙疆银行发行的带有骆驼图案的钞票,蒙疆银行是rb侵华期间在蒙疆地区成立的伪政权银行)裱糊笸箩,后九十年代收藏热,有人一个笸箩卖了几千块钱。

存放米面的还有泥瓮,也是就地取材,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