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0430章:欧阳家族(3 / 5)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

后闽越王余善发兵反汉,汉出兵诛之。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闽越诸将杀王余善降汉。

汉封越臣之有功者,繇王居股为东成侯,

在九江郡;建成侯敖为开陵侯,

在临淮郡;越衍侯吴阳为北石侯,

在济南郡;东越将多军为无锡侯,在会稽郡。

“于是天子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召军吏将其民处江淮间,东越地遂空。”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亦言:“余善反,越国空灭。”

此言说越国空灭虽有夸大之词,却说明了越人再次大徙江淮之后,越地人口大大减少。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王郢进攻东瓯,汉武帝派遣严助发会稽兵往救。

闽越王郢见朝迁发兵,于是急忙撤兵。

瓯越王望不愿与虎狼般的闽越王郢做邻居,请求举国迁往中原。

起初,汉武帝并不同意东瓯举国内徙,后来庄助给汉武帝分析东瓯内徙的利弊,

指出东瓯内徙乃是上策。

理由是:会稽本来是越人的地盘,当年越王勾践便据此称雄一方,

越国强盛时,一度沿海北进到今山东半岛,迁都琅邪,试图争霸中原。

当年秦始皇派王翦率军征服越人,置其地为会稽郡。

现在,越人“欲招会稽之地,以践勾践之迹”,大有复国之势,

这是对汉朝的严重威胁,既然越君自己提出内迁,不如答应,以解后顾之忧。

汉武帝觉得言之有理,于是下诏:封东海王欧阳望为广武侯,

迁往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省舒城县一带);

任命欧阳望的弟弟欧阳朱棣为散骑都尉兼涿郡太守。

于是,欧阳家族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家,一共分成了三支。

第十一世瓯越王欧阳望弃国降汉。

虽说是无奈之举,但欧阳氏王族的遗老及子孙对他的决定却极为不满。

不愿再追随他,便继续留在江浙一带,这一支人数不多,至今也没听说有什么郡望、堂号。连年的战乱,既让无数士兵丢了性命,也让老百姓苦不堪言。

他们对战争早已厌倦,听说君王为避战乱而内迁,便举家相随。

这一支迁往安徽的主要是末代瓯越王欧阳望的一家嫡系。

人数也不是很多,也没听说有什么郡望、堂号。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武帝建元三年载:“东瓯王广武侯望,率其众四万来降,处庐江郡。”

说的就是此事。

留在原东瓯大地的欧阳族人,加上随欧阳望迁往庐江郡的嫡系,

人数都不多,大多数却选择了跟随散骑都尉兼涿郡太守欧阳朱棣。

于是,朱棣公率领这一支人马浩浩荡荡一路北上,落户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

此后子孙繁衍、迁徙,遍及国各地,郡望、堂号、派别林立。

千乘渤海两支脉络欧阳氏家族自蹄祖得姓以来。

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起起落落,到第十一世瓯越王欧阳望时,

进行了家族史上的第一次大分家、大迁。

散骑都尉兼涿郡太守欧阳朱棣公率领着一支数万人的迁徙大军向北挺进,

一路跋涉,终于到达了涿郡。

欧阳朱棣公像朱棣公在涿郡安顿下来没多久,便大喜临门,黄夫人为他产下一子,取名鄅。

朱棣公此时已50多岁了,又添幼子,可谓老来添喜。

这里说朱棣公老来添喜,是因为他本原来就有了一子,名睦。

这个长子时年已35岁,就连他的儿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