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0753章:不战而屈人之兵(4 / 5)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中说“恐敌抄辎重,故作墙垣如街巷”,因此攻“甬道”与攻城差不多,但这种试探性进攻后章邯很快就退兵,“甬道”断绝,王离军与章邯军分成两块。其后,“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项羽抓住战机,破釜沉舟,率领其余3万大军渡河,而章邯还是按兵不动,任由项羽渡河攻击饥饿的王离军,《史记》中说“章邯引兵解”。

《史记》中记载的巨鹿之战,唯独《张耳陈余列传》篇章记载了章邯参战,即项羽军先击退章邯,然后项羽与诸侯军围攻王离,其余篇章都没有说章邯参战。其实,即便章邯在巨鹿外围被项羽击败,但损失应该没什么太大损失,后来项羽坑杀了20万秦军,进一步说明秦军几乎没有损失,因此章邯完全有能力重返战场,或者从后面围攻项羽等。可惜的是,项羽攻打王离军时,章邯一直按兵不动,任由义军围歼王离军。由于缺少粮草,又面临诸侯围攻,最终王离兵败并下落不明。

由此可见,项羽取得巨鹿之战第一阶段的胜利,在某种程度上说,其第一功臣不是楚军将士,而是秦帅章邯。如果章邯不消极避战,积极与王离配合,项羽估计很难歼灭王离,甚至可能被秦军击败,自然也就难有接下来的项羽招降章邯之事了。

章邯按兵不动,坐观友军被灭,是章邯军事能力不行,还是另有原因?

关于巨鹿之战中章邯消极避战的原因,一般认为有这三个:首先,胡亥与赵高不断血洗高官,巨鹿之战前刚刚处死李斯,冯去疾与冯劫狱中自杀,庙堂的血腥让章邯失去了作战的动力;其次,秦国内部矛盾重重,章邯属于胡亥一手提拔的亲信,王离属于旧有勋贵,而胡亥血洗了很多勋贵,因此章邯与王离关系不会好,所以这可能是章邯坐视王离军被灭的主因;第三,司马欣与董翳推动章邯消极避战,这两人何时降楚的不知道,但章邯投降项羽后,项羽让司马欣率领章邯军,可见项羽对司马欣早有接触,所以才会将20万秦军交给他管理,如果司马欣临时起意的投降,项羽还会对他如此信任吗?另外,秦始皇时期司马欣曾经帮助过项梁,两人早有联系。

但不管章邯遇到了什么,在这关键的时刻坐视友军灭亡,人品显然要让人怀疑。更重要的是,上层斗争再血腥,与王离关系再差,如果为秦国考虑,也不能坐视10万精兵覆灭,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而且为自身安危考虑,王离军覆灭,章邯军就能安全?

巨鹿之战前,陈余写给章邯的一封信,揭开了他心中的真实想法,信中描述了秦国境况,以及胡亥与赵高极有可能诛杀他,于是建议“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也就是说,在巨鹿之战前,章邯已有开国称王的私心,所以才会一直消极避战,可笑的是在为国孤军血战的王离,留下的却是“能力差”的贬评。

如果章邯没有私心的话,那么只能说明章邯军事能力其实不行,前期屡战屡胜的原因在于敌人骄纵与敌人是一群乌合之众,就是遇弱则强,但遇到真正战争时就垮了,即遇强则弱,犹如纸上谈兵者,于是在巨鹿之战中犯下一系列不可饶恕的、难以想象的军事失误。楚汉争霸时,面对刘邦的攻击,章邯几乎无一作为,很快就被刘邦消灭,这也佐证了章邯的军事能力有限。总之,从章邯一生来看,只能算水平线以上的名将,认为他是绝世名将则过了,更不可能与韩信相比。

王离军覆灭后,章邯仍有机会击败项羽,至少也能维持对峙状态,但他却一心想着与项羽签订合约,实质是叛秦。史书记载了这么一个细节,项羽召集军官们商议说:“部队粮草不多,我想答应他们来订约。”因此如果章邯坚持一下,项羽不攻自退,甚至还有机会击败项羽。两方签订合约后,章邯面见项羽时,史书记载他禁不住流下眼泪,向项羽述说了赵高的种种劣行,这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