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0764章:亲亲尊贤(2 / 5)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久于此位。其时,奕詝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奕詝此举,其实也是杜受田的授意。原来,杜受田知道奕詝只是“万不敌”奕,不能以条陈时政取胜,于是定下此计,以仁孝之心取悦于宣宗。

以上两文,不言自明,文宗的位有取巧之嫌。可以想见,奕对哥哥此举未必服气。

由此,二人逐渐便产生了猜疑不和之嫌隙。

咸丰五年,恭亲王生母孝静皇贵妃崩。

文宗上谥太后,但不以本朝家法而言用明朝故事,“减杀太后丧仪”以别嫡庶,不难想见恭亲王对此深为遗憾。

自此,兄弟失和表面化。

恭亲王以“办理皇太后丧仪疏略”的“原因”,奉旨“罢直军机,回上书房读书”。

肃顺得宠正是在恭亲王退出军机以后的事。

可见,没有文宗与恭亲王的手足失和,就没有恭亲王奕于咸丰五年的退出军机;

而没有奕的退出军机,可能就不会有肃顺于咸丰六年被重用的事。

由此可见,肃顺与奕的不合,实际是源于咸丰皇帝的狭隘心思。

肃顺性格骄狂、锋芒毕露,掌权期间得罪了不少人;但另一方面其办事干练,也是事实。

肃顺有此优点与长处,因而颇得清议的好评,更得到文宗的重用,因此成为皇帝的亲信近臣,辅国公、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并执掌印钥。

皇帝的重用,反过来自然也助长了肃顺的专横跋扈,甚至凌驾于满朝大臣之上,连地位在他之上的恰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也主动与其联络。

肃顺既有整顿朝政的锐气,又有尊贤的魄力,非一般大臣能比。

他不分满汉,用人唯才,力保曾国藩、左宗棠、胡林以及湘军。

清军镇压太平军有所收效,在军事上的进展自然有肃顺保荐人才的“功劳”。

咸丰八年戊午科场案。因为他的坚持,杀了舞弊的正考官大学士柏葰,扭转了科场的歪风邪气。

肃顺接任户部尚书后,不留情面地查办了户部司官与官钱号勾结舞弊的案子,他急于铸新钱,为的是稳定京师物价,行动之快,出人意料。

尽管财政收入紧张,经他多方紧缩,居然保证了军费供应。

肃顺刚愎自用,视满朝亲贵为酒囊饭袋,唯独对恭亲王奕不敢掉以轻心。

恭亲王不但地位显赫,而且精明强干,对肃顺揽权是个潜在的威胁。

所以,为巩固权位,肃顺拼命与恭亲王为敌。

英法联军进逼京师,文宗以“秋狝木兰”为由,仓皇避往热河,命恭亲王留京出面议和,谓“办理抚局”。

文宗暗自盘算议和是假,争取时间部署兵力为真,他没想到恭亲王竟然真的跟洋人打上了交道,文宗对此感到很不满。

肃顺则趁机重伤奕,守旧派随之望风捕影,谣传恭亲王将借助洋人的势力造反,这更加重了文宗对恭亲王的猜疑,

最严重的事件是文宗将恭亲王摒弃于顾命大臣的行列之外,这加深了恭亲王与肃顺的矛盾。

清朝家法特别看重“亲亲尊贤”这四个字,选派顾命大臣,尤其应该按这个规矩办。

十个亲王,有七个是承袭而来,二个是由郡王晋封,只有和硕恭亲王奕与诸王不同,是宣宗朱笔亲封,特显尊荣。

再说恭亲王与文宗兄弟手足,奈如一母所生,可谓亲中之亲。

显然,以恭亲王的身份和才具,如无很深的猜疑和肃顺的挑拨离间,则文宗选取的顾命八大臣,应该以恭亲王为首才是。

倘若如此,则以恭亲王的地位,足以抑制肃顺的揽权,也就不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