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战时看戏不要援助韩国,力求让伐韩的成功几率达到最大化。
根据《战国策》的记载,甘茂为了能够伐韩成功,他起码拉拢到了楚国、魏国和赵国的支持,而当时剩下的燕国、齐国两国,其中燕昭王新君即位正忙着恢复子之之乱破坏的秩序,无暇顾及秦韩之战。
换言之,至此,战国七雄中韩国当时能依靠的仅仅只剩下齐国了。在甘茂看来,事情到了这一步,基本已经稳了,即便有齐国这个变数,秦国的盟友也可以帮助秦国抵消齐国的威胁。
对于甘茂而言,秦伐韩国,最大的阻力反倒不是来自国外,而是来自秦国内部:当时秦国右相樗里疾的母亲是韩国人,他会百般阻扰甘茂攻打韩国一事。
这时,甘茂准备的搭档向寿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向寿是秦宣太后芈八子的亲戚,有他在,甘茂相信他会帮助自己挡住一部分来自樗里疾的压力。
为了让向寿更加积极一点,甘茂还给了他一剂猛药:“事成之后,功劳全部归您。”
从表面上来看,甘茂的准备工作已经相当完备了,可甘茂还是觉得不靠谱,他又向秦武王讨了一个约定:我领兵在外的时候,不论发生了什么情况,大王都要无条件支持我,不能因为别人的反对就猜疑我的行为。
等到秦武王再三保证之后,宜阳之战终于是打响了。
二、从地缘政治来看,宜阳是韩国阻止秦国东进之路的重要阻碍,一旦秦国打下宜阳,韩国的防线将被秦国一分为三,再无力与秦国抗衡;
“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这里是韩国的军事、经济重镇,也是韩国抵御秦国东进的西部屏障。
韩国能够跻身战国七雄行列,宜阳这座城市功不可没。
秦国将东进的开门之战选在宜阳,其目的不言而喻,秦武王不光是想到周朝的都城走一遭,他还想打破山东六国对秦国的封锁,加入逐鹿中原的行列。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秦国即便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甘茂想要打下宜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是宜阳城防坚固、士兵也尽是精锐之师,并不畏惧和秦国打防守战;其次是宜阳地形复杂,多为山地地形,这对于秦军长途运输和作战都极为不利。
一不小心的话,秦军还有翻车的可能性。
最初的时候,宜阳城也无愧其威名,硬是让甘茂五个月都没打下来,原本信心满满的秦武王都开始催甘茂退军了,可见连秦国内部对于甘茂能打下宜阳也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在秦韩两国陷入僵持阶段的时候,天气又开始降温,仿佛一切都在朝着对秦国不利的方向发展。
韩国这边在面对秦国猛烈的攻势时,自然也不会坐着等秦国退兵,在齐国担任相国的韩国公子昧,就说服了齐宣王出兵援助韩国。
先前与秦国有过约定的诸侯国,在看到齐国出兵之后,也纷纷出手拦截齐国的军队,其中赵国在齐国许诺给一座城的情况下拒绝齐军通行,而魏国更是直接和齐军交火,拖住了齐国的援军。
眼看齐国的援军来不到了,而韩国的军队又被秦国和魏国拖住了,韩国的谋士给韩相出了个计谋:割让菌、离石、祁等地给赵国,借助赵国的力量牵制魏国,然后再割让成阳之地给齐国,由齐国出面拖住楚国。
奈何韩国想着自己大出血,先解决秦国围城的威胁,它却没想到,赵国压根不愿意为了几座城出兵牵制魏国,显然,秦国给出的筹码要远大于韩国。
更让韩国没想到的是,与韩国命运息息相关,秦武王真正想攻打的目标周王室,在看到韩国陷入僵局的时候,想的却不是出兵援助韩国,而是如何从秦国和韩国都捞一笔好处。
周赧王听取手下谋士的建议,告诉楚将景翠:“你跟着秦国混,即便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