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人啊,在他的一系列改革之下,北魏的汉化程度十分明显。但是也埋下了隐患,因为鲜卑贵族们都很不服气,这就是北魏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
元宏自己33岁就英年早逝了,留下了一个改革还没彻底的北魏给自己的儿子元恪,可见北魏的未来会怎样。
北魏的崩盘,源于改革过于仓促。
元恪虽然也支持老爹的想法,但是能力有限,无法调和旧贵族和改革派之间的矛盾,以至于北魏国力开始衰败。
33岁的元恪去世以后,北魏再次出现了大混乱。年仅6岁的太子元诩被立为皇帝,他的母亲胡太后执政。由于胡太后的胡作非为,甚至毒杀元诩,导致尔朱荣入京稳定局面,北魏彻底迎来败亡结局。
胡太后毒杀元诩后,把元诩的女儿元姑娘冒充为皇子,立她为帝,结果事情败露。不得已只好改立元钊为帝。可惜尔朱荣掌权后,元钊又被他给宰了。
此后尔朱荣立拓跋弘的孙子元子攸为帝,元子攸趁机灭了尔朱荣,结果他本人又被尔朱兆给宰了。此后的元恭、元晔、元朗、元修都是权臣高欢手里的傀儡,其中元晔、元朗被高欢所杀,元子攸被宇文泰所杀。
北魏的皇权更迭过于混乱,得以善终的皇帝实属少数。
先后死于非命的就有拓跋珪、拓跋焘、拓跋余、拓跋弘、元诩、元钊、元恭、元晔、元朗、元修,这还是在北方统一的基础上,出现的这种情况,绝对不正常。
究其根本,我们可以看得出,鲜卑文化融入汉文化的这个过程中,造成了一系列麻烦,这才是北魏皇权更迭、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
比如说太武帝灭佛,而他的子孙后代却信佛。比如说太武帝前期重用崔浩这样的中原士族,后期又把这帮人给灭族了。
我认为最关键的地方,那就是元宏在改革的时候,脚步快了点。
他什么都想要一步到位,鲜卑贵族们压根就吃不消,矛盾自然也就彰显出来了。
再加上没有一个比较优秀的接班人接力,直接导致汉化改革进入了尴尬局面!
公元589年,隋灭陈。占领建康城后的一天夜里,随军出征的开府仪同三司王颁“发陈高祖陵,焚骨取灰,投水而饮之”,即挖开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陵墓、取出残存尸骨、焚成灰烬后冲水喝下。
如此骇人听闻的举动,起因其实很单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在公元555年,王颁之父王僧辩被曾经的战友——陈霸先诱杀。
在除掉这位强劲对手后,陈霸先经过两年奋战,成功取代梁朝、建立陈朝。
但如果我们回看王、陈反目的来龙去脉,就会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次典型的政治斗争,双方并无对错之分;
陈霸先甚至占据了民心与舆论优势,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一戏剧性的事件,也是侯景之乱后剧烈动荡时代的缩影。
公元548,侯景带着区区8000人起兵,却令人意外地攻下了健康城。在这个过程中,梁朝暴露了自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
统治群体的高度腐朽、巨大的贫富差距、严峻的阶级矛盾......南朝本身的问题,最终都成了对侯景有利的武器。
这次战乱,带给梁朝的不仅仅是赤地千里、荒无人烟的惨状,后续的影响更为致命:萧氏宗室本就散布在各地掌握兵权,当侯景围困建康时,湘东王萧绎、河东王萧誉、岳阳王萧詧等人却阳奉阴违、出工不出力;
梁武帝萧衍被饿死后,这些子孙不仅不思平乱,反而执着于互相间的倾轧、内讧。
但在历史上的任何危难时刻,都会涌现出一群敢于力挽狂澜、力挑重担的脊梁人物,在那个南朝的危亡关头,脱颖而出的正是陈霸先、王僧辩。
当初侯景之乱爆发的消息传到南疆时,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