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0794章:国不置史(3 / 4)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授予中郎将一职来看,主要负责军事战斗方面的,应当还是黄忠。

因此,刘磐军队的骁勇之名,多半来自黄忠。或许是因为这段经历,曹操在平定荆州之后,会让黄忠暂代裨将军一职。

汉末三国时代的裨将军,虽是杂号将军,但他却有资格参与军中帐议。且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名将几乎都经历过这个阶段。

曹操起兵之初,夏侯惇便为其裨将;待于禁、李典、张辽、徐晃等人加入后,也是先被委以裨将军,而后再依靠军功累迁至重号将军。吴蜀两国亦然,李严、霍峻投奔刘备,程普、吕范辅佐孙权,皆被拜为裨将军。

由此可见,黄忠之骁勇善战,已让曹操留意。若非曹操没过多久便失了荆州,黄忠未必不能在曹魏建立一番功业。

能征善战,可以为黄忠增加几分颜色,但绝非是刘备重用黄忠的主要原因。正如马超,他虽有“信、布之勇”,却“强而无义”,是以无法让刘备信任。

那么,黄忠又是如何取得刘备信任的?

据《三国志·黄忠传》记载:“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

此处所载“委质”,完整说法是“策名委质”,指臣子向主公递上自己的名册,并上贡能证明自己诚信的“质”。

注1:典故“策名委质”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狐突认为二子狐毛和狐偃已向公子重耳策名纳质,便需恪守忠义,不得背叛。

这种方式起源于先秦,被广泛运用在君臣关系建立的场合,如张仪委质于楚、乐毅委质于燕,都是臣子以名声为依托,表达自己对君王的效忠之意。

两汉以来,儒家经典大行于世,经学致仕成为社会主流。受此影响,东汉名士皆“重名节而轻生死”,也更加不会用自己的名声来开玩笑。

汉晋时期,“策名委质”逐渐演变成“质任制”。作为一种信物,“质”不再是一些特殊物品,而是多由“人质”充当,且一般为臣子的直系亲属。

马腾向曹操表示臣服,便以身为“质”,亲自前往邺城;孙权向曹丕称藩,后者也曾要求他将长子孙登送往曹魏为“质”。

综上所述,在“名节”和“亲属”的双重约束下,东汉以来的“策名委质”,其实是一种比结拜、盟誓更加牢固可信的效忠方式。

因此,黄忠委质于刘备,不仅赌上了名声,也必然交出了自己的亲属。不过,碍于蜀汉“国不置史”,史料匮乏的情况下,黄忠后人鲜少有人提及。

刘备信任黄忠,也可参考魏延。刘备打下汉中后,之前名不见经传的魏延,为何能被拔为汉中太守?除作战勇猛外,魏延还是刘备的部曲。

部曲,是主公的私人武装;而黄忠委质于刘备之后,也具有了“刘备私兵”的性质。是以,刘备能放心重用身家清白的黄忠。

诚如诸葛亮所言,黄忠尽管身家清白,又屡立战功,但他的资历与威望,的确比不上关羽、马超和张飞。而刘备之所以对黄忠“破格提拔”,反倒是有几分燕昭王“千金买马骨”的意思。

据《三国志·法正传》记载:“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许靖有名无实,因此刘备入蜀之后,并未打算重用他。但法正却劝说刘备将许靖高高“捧起”,这样一来,荆蜀才子便会看到刘备之诚意,从而纷纷归心。

对于法正的建议,刘备欣然采纳。于是,他先拜许靖为左将军长史(时刘备以左将军之职开府治事);而后,又在称帝之后进其为太傅。

对于许靖这样的人,刘备都能奉其为上宾,更别提黄忠了。刘备“破格提拔”黄忠,便是为了在军中树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