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个啥?
苏轼希望得到的答案是满腹才华,反正绝对不是一肚子横肉。可朝云却很聪明,她告诉苏轼,这肚子里的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的确是个不合时宜的人,王安石在位,他就顶撞王安石,司马光在位,他又跑来跟司马光吵架。结果没过几年好日子的苏轼,又被贬谪到了外地,这回去的地方更远,居然到了广东惠州。
苏轼这回是真伤心了,呆在杭州难道不香吗?为啥非要去惠州呢?因此他这个时候给苏辙写了这么一首词《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哎哟,这首词读起来好伤感有没有?简直就是跟弟弟的诀别词。可是你要知道,苏轼当时一边撸着袖子剥荔枝,一边给弟弟写词,或许就没那么伤感了。
头一天写下如此伤感的词,吃了一晚上荔枝以后,第二天精神倍儿棒,立刻又写下了如此高兴的诗: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啥意思?惠州这地方好啊,一年四季就跟春天一样,而且啥水果都有。尤其是荔枝这玩意儿,每天都在吃,压根停不下来啊!
光吃水果哪成啊?不得搞点肉食来填填肚子嘛!要不这大肚子可就要保不住了!因此苏轼这回想要吃点羊肉。
不过不好意思,宋朝的羊肉价格很贵,苏轼是真的舍不得买啊!因此他每次路过人家杀羊的摊子时,就跟屠夫把没人要的羊脊骨要回来,因为这上面还有点儿肉渣,就问你条件辛苦不辛苦?
可是苏轼却感到很高兴,因为他又开始自己的美味发明了。他先将羊脊骨放在水里煮透了,再淋上一点烧酒,放点盐后继续用火烘烤。等到羊脊骨微焦以后,就可以弄来吃了。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挣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者热流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抉剔,得株两于肯肇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鳌。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危,所食色,没齿而不得古,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与子由弟十首》之七
看着就流口水,不过回头一想,苏轼这日子够心酸了。但是人家苏轼不觉得心酸,他还特地写信给弟弟苏辙介绍了羊蝎子的做法。并且调侃苏辙:
你这臭小子,官越做越大,是不肯吃到羊骨头了,所以你压根就不懂这美味的滋味哦!吃羊蝎子谁都高兴,唯独不高兴的就是身旁的狗,因为剔出来的骨肉上,连个肉渣都不剩了,你说他们能高兴嘛!
第三次贬谪,到了儋州,苏轼成了吃烤生蚝的老爷子。
62岁的苏轼,饱受贬谪之苦,却依旧能够苦中作乐,写出一堆感人的诗词。奸臣们一看,哟嗬?你小日子过得不错嘛!于是乎苏轼就被贬谪到了素有天涯海角之称的儋州。
这回苏轼算是感受到了什么叫生命的尽头,因为他似乎彻底绝望了,他不再渴望能够回到中原地区,他觉得自己或许就会埋葬于此。
但是你以为苏轼就会很伤感吗?不好意思,如果伤感了,那还是苏轼吗?他到了儋州以后,特地写了这么一首诗:
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通俱存亡。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与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与作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海南虽然和中原气候完全不同,可苏轼来了以后,还真的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爱上了这里的生活,只要生活上注意一点,就不会死在这里,反而会觉得这里是天堂。
所以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