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差不多了,他清了清嗓子表示:我率领大军出征,岂可无功而返?既然大家都不愿意进军,那这么着,我们索性迁都洛阳好了,也算是个理由,要不咱们就继续进军!
此话一出,大家纷纷赞同迁都洛阳,傻子才愿意千里送人头去呢!迁都总比丢了小命强吧?搞定了眼巴前这帮贵族以后,元宏将一项重任交给了任城王元澄:你去平城,把迁都的事情,向那帮人解释清楚!
这可是一件麻烦事儿,因为平城的贵族都是老顽固,他们会答应迁都吗?任城王元澄到达平城以后,开始挨家挨户地敲门劝导,引经据典,谈星星说月亮,终于把这帮人给说开窍了。可以说是完美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事后孝文帝元宏都不禁感叹:要是没有任城王的话,迁都这事儿,我看办不成啊!
此后元澄便兼任吏部尚书,专门管理这帮官员。当时北魏官员多达上万人,很多都是街溜子的样子,完全没事儿可做。元澄将这帮人区分为三等,通过测评留下了精干力量。为孝文帝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任城王元澄为孝文帝元宏的江山,可谓是操碎了心。一般大臣辅佐皇帝,得过且过也就算了,可任城王元澄,那是他们拓跋家的人,而且对孝文帝又忠心耿耿,自然是更加费心费力了。
最难的是,元澄还得帮着元宏进行改革,这事儿一般人是真做不来,因为得罪人啊!如果是普通大臣的话,早就被那帮旧贵族穿小鞋打闷棍了。
改革中绝大多数人都获益了,但肯定也有一部分人是不满意的。这帮人把平城的房价炒得老高,结果这回接盘侠被元宏都迁到洛阳去了,你说他们气不气?
于是恒州刺史穆泰便联合一帮旧贵族开始计划谋反。元宏很紧张啊,他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终究还是出现了。他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派遣一般的将领去,肯定是要造成大规模仇杀的,因此元宏还是选择了任城王元澄。
当时元澄身体并不好,得知元宏的意图以后,二话不说就从病榻上滚了下来,随即带兵前去平叛。他是个读书人,但是能够准确地分析战场形势以及皇帝的最终目的。
行军途中,元澄发现穆泰正在前往阳平王那儿,立刻意识到穆泰这是实力不够,不敢独自守城,这才打算与阳平王合兵一处。
得知这一意图以后,元澄果断出击,以谁也想不到的速度,瞬间抓获穆泰,同时平定叛乱。当时穆泰还处于懵圈状态,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在哪儿,发生了什么。
整件事被抓获的罪魁祸首只有100多人,而且平叛速度太快,并没有把事情给闹大。元宏得知以后,差点没乐死,声称:任城王可是我大魏的皋陶啊!
等到元宏病重以后,南齐皇帝萧宝卷立刻发兵北伐,气得元宏打算御驾亲征。可是病情很重,无奈之下,元宏只好带着任城王元澄一起上战场,并且将权力基本移交给了任城王。可惜元宏还是没能熬得过来,半路上就去世了,为此任城王元澄,便成了辅政大臣。奉命辅佐17岁的太子元恪。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任城王元澄,能得到文明太后冯太后和孝文帝元宏的双重信任,已经是非常牛的了,他又怎么能奢望在宣武帝元恪时期,继续得到重用呢?
因此,元恪登基没多久,便有人以任城王擅自抓捕宰辅王肃为由,将其弹劾回家养老了。虽说也出来领兵打仗,却始终无法进入朝廷中枢。
为啥?因为元恪的用人策略和他老爹元宏完全不同。元恪不信任宗室,反而更加信任身边的外戚力量。此后终宣武帝一朝,元澄都没有正儿八经地得到过重用,这也是挺可惜的一件事。
这期间,元恪的舅舅高肇把持朝政,开始大肆处置宗室。比如说手握大权的北海王元详就被高肇给搞掉了,高肇也想动元澄,好在元澄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