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158、问禅(2 / 4)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了。

孟时转身,也不做礼,直接问,“老和尚从哪来?”

老和尚说,“从海城大悲寺来。”

“怎么来?”

“坐火车到嵩山,再从嵩山一路乞食到此。”

“老和尚是律宗。”如今能行脚乞食,也就律宗那些奉守佛陀古制的和尚了。

老和尚笑,“教分宗派,佛不分宗派,禅分南北,佛不分南北,只要有心,谁都可以行律,谁都可以参禅。”

孟时问,“老和尚信佛吗?”

“你这人怎么回事!”刚刚被问过一遍的年轻和尚,终于恼怒开口。

孟时没理他。

老和尚也没理他,脱口而出,“信不信佛关你什么事?你爱信不信。”

老和尚话一出口,身边两个和尚呆立当场。

这…这一问一答,从大悲寺来,坐火车来,你爱信不信,哪里像是个高僧…

孟时楞了一下,对老和尚深行一礼,从包里取出至今没有归还给叶上末的《空禅》剧本,双手递过去。

在场没人意识到,两人一来一往“参”了个“话头”。

什么叫做话头?头,就是未说话之前,一念末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是话尾。

孟时问和尚“你信佛吗?”,就像在浑浊的池塘里放了一条鱼,说,下面有条鱼,您看看是什么鱼。

前两个和尚说,你有病吧,这怎么看?

“话头”就打住了。

而老和尚,双眼一开合,在鱼未见其形的时候,说,胖头鱼。

“胖头鱼”便是话头。

需要参的不是问题,而是答案后面的答案——为什么是胖头鱼?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不是真是胖头鱼?

参的就是,老和尚一念末生之际,闪过他脑海的念头是什么。

孟时双手拿着剧本,老和尚只是看他,没有伸手接。

这是看孟时是不是真的懂。

孟时说,“你我信不信佛,于佛无增无减。”

老和尚含笑拿过他手里的《空禅》,卷起来拿在手里,问,“小子从哪里来。”

禅宗自唐后,“一花开五叶”分散出了五宗七派——分别是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以及又从临济宗分出来的黄龙派和杨岐派。

但禅宗大能们度人的法门,都在于抓住“根本特征”和人说话。

“根本特征”用禅宗的话来说,叫做——“机”。

孟时问,老和尚从哪里来?

老和尚看出他的根本特征,答从大悲寺来。

如果他说“老衲从来处来,到去处去”,孟时如今已经去斋堂吃饭了。

这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孟时参到了,觉得就他了,于是把没看开的问题送上。

老和尚反过来用孟时的问题发问,由孟时来答,旁边两个和尚、孟时的家人、来往的香客看着,这个场景叫做“缘”。

因缘际会,一步步到这里了。

两者合起来叫做“机缘”。

小子从哪里来。

孟时倒是能说,从知鹭岛来,从地球来,但这就不是“机”了,因为老和尚想听的不是这个。

孟时说,“从‘无法言说处’来。”

老和尚把手背到身后,“怎么来。”

孟时说,“随心来,随意来,随缘来,不知道怎么来。”

两句问完,答完。

老和尚念了一句“阿弥陀佛”。

前面两句是“机缘”,最后一句就是“机锋”了。

就像孟时最后一问“你信佛吗”一样——既然我们聊的来,那我说话就要锋利了。

禅宗这一套法门叫做——如桶底子脱。

人活在这世上,压力就像桶子里的水越积越多,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