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十五章 昔日罗马今安在(2 / 4)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陈设着日晷嘉量。

朱翊钧自然听出这又是张诚的另一番恭维,可他笑归笑,心头却忽然掠过一阵惊疑。

后人都说慈禧太后不喜欢维多利亚女王送来的自鸣钟,是觉得“送钟”的谐音不吉利。

可满清入关后的皇帝也都住在紫禁城,他们当然也注意到了各个宫殿前的日晷嘉量。

那么慈禧太后在收到英国的自鸣钟后,是不是因为她怀疑英国人在暗示“中国的皇帝再也无法掌握授时授量之权”,这才勃然大怒呢?

“当——当——”的鸣响停止了,自鸣钟又恢复了嘀嗒嘀嗒的指针跳动。

“确实不如。”

朱翊钧慢慢开口道,

“朕也以为不如,可夷人未必会这么觉得。”

张诚附和道,

“可不是,那外夷如何见识过我大明之豪富?”

朱翊钧笑了笑,道,

“不错,夷人远道而来,朕不能自失风度。”

“来!替朕更衣,朕在文华殿召见那范礼安。”

朱翊钧一发话,立时便有一群宫人上前,搀扶着皇帝从榻上起身。

张诚问道,

“皇爷可需要从四夷馆召两个译字生在一旁伺候?”

朱翊钧道,

“不必,朕这回只召见那范礼安一人。”

“朕听潞王说,在濠镜的洋人几乎都精通汉语,他又取了这么个汉名,想来是不需要译字生的。”

张诚躬身而应,接着赶忙下去传旨。

约摸一炷香的时间后,朱翊钧便在文华殿中见到了范礼安。

范礼安当然不叫范礼安,他的原名是亚历山德罗·范礼纳诺,是一个典型的意大利人。

万历十六年的范礼安四十九岁,临近知天命的年纪,却仍是精神抖擞,红发茂密,胡须齐整,湖一样的蓝眼睛还透着理想不灭的明光,教人一见就心生好感。

其实客观来说,晚明的传教士也没甚么理由让人反感。

和唯利是图的商人比起来,传教士的目的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单纯的,其侵略性和晚清那些各怀鬼胎的来华教士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可以说,晚明的传教士几乎个个都是亲华派,而范礼安是比亲华还要更“亲”一些。

历史上的范礼安是首先提出在中国应使用“入乡随俗”布教方式的传教士。

他曾在寄往欧洲的信中说,中国是一个伟大而有价值的民族,中国人尊重学问,而且愿意用明智的方式聆听任何陈述。

据此,他认为,所有派往中国传道的人,都必须学会读、会写、会讲中国语言,熟悉中国文化和风俗习惯。

后来的罗明坚与利玛窦就继承了他的这份宝贵经验,不但奋志汉学,还利用对汉学的精通成功进入了晚明士人的文化圈。

这一回范礼安却没把历史上的风头都让给利玛窦。

他穿了一身晚明士人所惯穿的玉色直裰交领袍服,宽袖皂缘,软巾垂带,显然是特意换过的。

范礼安一见朱翊钧,便按照明朝礼制向皇帝拱手行了揖礼,

“陛下。”

他的官话已经学得十分标准,倘或不看真身,几乎听不出是一个外国人的发音。

朱翊钧看着一个外国人对自己如此毕恭毕敬,心下又是一阵感慨。

他本来就是感慨很多的人,刚穿越来的时候连宦官对自己毕恭毕敬都要感慨一番,这回遇到外国人,感慨自然要更深上一些。

“范卿请起。”

朱翊钧在内心衡量了一会儿,觉得虽然不能马上授外国人官职,但是唤“卿”听上去总是感觉亲切一些,

“范卿一路风尘仆仆,可谓辛苦。”

范礼安直起身,似乎颇有些受宠若惊,

“不敢,不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