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八十六章 朝廷给的和欠的竟然是一样多(2 / 4)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道,

“北兵的待遇比我们差得多,不信你到外头随便找几个其他军镇的北兵了解一下,据我所知,北军月饷只有粮一石,平均折色是六钱,就这一石粮的折色标准在各大军镇还不统一,最多的宣大可以折色七钱,最少的江东半岛沿海卫所只能折色二钱五分,朝廷在蓟镇养一个南兵的军饷份额,放到江东半岛可以养六个卫所旗军。”

吴惟贤接口道,

“朝廷对南兵的要求是,‘年年如此,岁岁更番,务以三年为率,不许别有变更,若有变乱行伍,违误戍期及赴他处投用者,则必得从重参究挐治’,既然如此,我怎么能弄得清楚其他军镇的士兵究竟是个情形和待遇呢?”

“再者,你这个比较方法也不对,蓟镇的条件能和江东半岛的卫所旗兵比吗?蓟镇守的是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四海冶,总共一千二百多里,从北、东、西三面包围京城,再加上戚少保当年在长城沿线上修筑大量空心敌台,理应算得上是九边之中防守难度最大的一个镇了罢。”

吴惟贤所言非虚,朝廷之所以能不吝给予南兵厚饷,不仅是因为戚家军严整的军纪和强大的战斗力,更是因为蓟镇南兵南兵所驻守的敌台,基本上都是地势狭隘、少见人烟的边境,在这样条件艰苦的地区还要长期的驻扎于此,对于远道而来的南兵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艰难的考验。

且到了万历十六年,蓟镇的南兵北兵加起来虽然已达到了十万多人,但是平均分布到蓟镇的主要关口上,每个关口也就几千人,兵力其实并不充裕,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吃紧的。

譬如吴惟贤和陈蚕所在的蓟镇西路南兵的石匣营,其辖下最总要的关口,就是俺答汗曾经入关的古北口,而这里的敌情相对于东路南兵和中路南兵尚属较少,只是一旦遇上敌情,后果便相当严重。

也正因为朝廷倚仗于蓟镇南兵的守关能力,在戚继光被调去南边之后,蓟镇南兵依然能在名义上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建制和万历初期的丰厚待遇。

只是南兵们渐渐发现,这些待遇到了万历十五年以后,忽然变得开始越来越难以兑现。

“那不跟其他军镇比,就跟蓟镇非南兵的烽军比嘛。”

陈蚕仍然耐心尽责地为朝廷做着思想工作,即使思想工作原本并不是他职责的一部分,不过大明的事就是这样,总是能者多劳,他也习惯了,

“烽军负责的是点燃烽火、传递通讯,一样也是要守长城,而他们的粮饷是上半年每月七钱、下半年每月四钱五分,尚不及咱们的一半待遇,可所承担的任务与所处的环境却与守敌台的南兵相差无几。”

“你要是实在气愤不过,多想想烽军嘛,烽军要是因为朝廷欠饷就不干活,看到外虏来了就闹脾气不点火,那京城早就沦陷给蒙古人了。”

“再说了,虽然朝廷现在发不出军饷,但是怎么也没有到了饿肚子的地步罢,朝廷早有规定,除了既定银饷,长城的每座敌台之上都贮备糇粮十石,以备缓急时所需。”

“银子发不下来,敌台上的储备糇粮总还是批得下来的,咱们耐着性子多对付一阵,总不至于一缺了银子,咱们蓟镇的两万一千个南兵就都饿死了罢?邸报上那山陕、河南、山东一直遭灾,动不动就一个省出现几十万饥民排队领救济粮,最后也没见到处都饿殍遍野啊。”

吴惟贤道,

“可是咱们又不在山陕、河南、山东,就是这四个省都饿殍遍野了,我们在蓟镇也瞧不见啊,难道邸报上说那四个省没饿死几个人,就当真没有饿死很多人吗?要是没瞧见的事儿就相当于没有在大明发生过,那朝廷一连欠了蓟镇南兵几年的军饷,在皇上眼里不就也等于根本没有这回事儿吗?”

陈蚕道,

“皇上肯定知道这事儿啊,我的意思是,之所以现在咱们南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