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族的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假如今天塔拉没有遇到王希咖一行人,这位因纽特母亲怕是就永远见不到自己的孩子了。而因为遇到了王希咖,那5位科曼奇战士的母亲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妻子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丈夫,而他们的孩子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亲。
有时候人生就是充满了偶然和意外。有时候一个偶然就能决定你的生或死。塔拉着一次的运气不错,遇到了王希咖这么个“贵人”,由死到生。这个运气不错的因纽特人欢天喜地的领着客人到家里做客。那蹦蹦跳跳的姿态,终于有了一些符合他年龄特点的少年感。
塔拉的营地在白令海峡以东,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十度到四十度,有时候甚至能达到零下六十度……按理说这一带气候恶劣,不适合人类生存。但塔拉和他的族人们还是顽强的生活在这里。直到王希咖穿越前,北极圈附近依然有因纽特人在这里生活。
塔拉的家是一间用雪盖成的屋子——著名的因纽特冰屋。这种屋子是用冰砖一层层垒起来的,看起来很像一口锅倒扣在冰面上。
建造方法就是先用铲刀刀雪堆上铲雪,然后把这些雪压实。然后等这些雪砖冻硬以后就可以用来砌房子了。把雪砖一层层的垒好,每一层都向里倾斜,每一层都向里收紧。等封顶以后就能形成一个半球形的雪屋。之后用铲刀把铲出一个门洞来,再用雪把砖缝填紧,在雪地上冻上一阵,一间坚固的雪屋就建好了。
雪在这里可以同时发挥出砖头和水泥的作用,简单容易。一个因纽特人半天就能垒好一间雪屋,住个30多天一点问题都没有。正是因为这种房子太过简单,所以因纽特人这种房屋一直保存了几千年,直到2060,还是有人住这样的雪屋。
王希咖钻进雪屋看了看,里面只有一张兽皮铺在地上,什么都没有。就这种屋子要是娇气一点人住一晚上保准就什么“风湿,老寒腿”全齐活了。但因纽特人就这么世世代代生活着,似乎觉得这么生活没什么不好。
在后世,曾经有一种理论叫做“地理决定论”,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
虽然这个理论有许多人反驳,但王希咖却觉得不无道理。至少在北极圈,因为环境的原因导致因纽特人习惯于住冰屋。
因为这里太冷了,很难建造其他的房屋,所以因纽特人建造了坚固的冰屋,这也是最适合此地的房屋条件。因为环境恶劣,所以每天能够吃饱肚子就不错了,没什么时间瞎想其他的事情。一辈子能够吃好睡好,能够繁衍就行,哪有闲工夫想其他的事情呢?
假如他们不离开这个生活环境,就永远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很难创造出先进的科技。除非被外来文明所改变——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直到人类进入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因纽特人也还在冰原上住着冰屋。
“恩人,出来吃饭了!”
塔克从冰屋把王希咖叫出来,只见屋外已经围了百十来个身穿兽皮的因纽特人——应该就是塔克部族的所有人。
环境极端恶劣,因纽特人本来也就不多。因此每个部落也就几百个人。塔克的部落在因纽特人中还算是一个大部落。有的部落一共也就十几个人,也就是两三家人的样子。
因纽特人对王希咖一行人非常热情,尤其是身材高大的毛人扎克非常受欢迎。生活在雪山,浑身毛发的毛人非常适合在北极地区生存,事实上毛人的体型跟北极熊也差不多。
部落围着扎克一圈圈的跳起了舞。王希咖从来没见过这种舞蹈,只感觉既奔放又有趣。从王希咖的经验来说,越是生在偏远地区的民族,就越是好客。比如后世生活在大凉山的彝族,这一世生活在雪山上的毛人族,都是这么热情好客。
“来,喝酒吧!”塔克递给王希咖一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