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三章(2 / 8)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中期,人们才发现洞螈这种神奇生物,生活在亚洲的古人是不可能看到洞螈的。所以,从这方面来看,洞螈是不可能被古人作为龙的原型的。 龙的形象从上古时代发展到今天,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华夏文明的精神里,龙是否存在又或者原型是什么,其实并不是非常的重要。

龙是中国等东亚国家古代神话传说生活于海中的神异生物,为鳞虫之长,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常用来象征祥瑞。龙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1] 《张果星经》云“又有辅翼,则为真龙”,认为有翼方是真龙。[2] 如西周有大量身负羽翼龙纹器皿,乃至青龙在先秦纹饰中也有羽翼,一说青龙为祖龙。[3] 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而西方神话中的 d

n

,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与西方龙一样,大众眼中神圣的中国龙,偶尔也会有邪恶的一面出现,详细可见于本条目“中外差别”一栏。[4] 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荀子·赋》“天下幽险,恐失世英。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凰。” 东汉王充《论衡》曰“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 东汉班固《汉书》“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辞书之祖《尔雅》提到了凤凰的形象,关于龙的形象却未提及。宋人罗愿为尔雅所作的补充《尔雅翼》中,却有“释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同为宋人的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到了明代,龙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起来,《本草纲目·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 清代袁枚则在《子不语》中写到“雷雨晦冥,龙来哀号,声若牛吼。” 而宋代画家董羽则认为龙“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这是21世纪得到认可较多的说法。 龙形象演变 编辑 从数千年前无信史可考的文化时代到殷商、西周,再到战国先秦,关于龙形象的器皿、纹饰一向层出不穷,有翼、无翼,有角、无角,更有良渚文化的兽身龙、查海遗址的蛇形龙,其形象也多有不同,故而有学者认为,龙的起源、源头众多。 西汉(包括王莽时期)的龙形象身体细长,似蛇形,身尾不分,末尾有鳍。头部似鳄鱼,整体较瘦长。分为有翼、无翼两种。有的角似牛角,细长,前端略带弧形。上下颚等长,上下唇分别向上下翻卷。分为有无两种,翼为鸟翅形。兽腿,短粗。足部分为兽、鹰足两种,三趾。 而到了东汉,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