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等到故事第三幕开始,时间也已经走到了解放前夕。
可虽说是解放。
世间如今也还是兵荒马乱。
此时此刻,城区别的那些大茶馆,和他们同期的几乎都破产倒闭了。
只有他还在苦苦的支撑着。
平时为了茶馆有生意,他就想一些能够拉客户的小招数。
等到生活到了晚年。
眼瞅着茶馆已经撑不下去了,他也不嫌丢人,就准备找一些女员过来,看能不能帮忙拉拉生意。
他这一生一筹莫展。
像极了国内的很多大部份人民群众。
这帮人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对生活没什么过分的要求,这就是当时很单纯的小市民的形象。
而且说起来。
相比于那些贫苦市民,王利发最起码是一个小商人,可连他的生活都保证不了。
那那些贫苦的老百姓,也就更没什么指望了。
第二幕结束时,很多观众对于茶馆的讨论已经到了极高的层次。
大伙似乎也明白,为什么曲先生一定要创作这个剧本。
而且还在这个剧本已经受到社会排斥,受到某些机构非议的时候,硬挺着,哪怕赔钱,也要把这个东西搞出来。
第三幕,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第二幕的解析。
也是对这帮人晚年生活的归纳。
在民国时期,一心想要实业救国的秦二爷,他确实赶出了一番事业。
然后手里的钱,还有他辛苦打拼的工厂,就被那些贪官污吏霸占。
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生窝窝头。
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面馒头的钱,生活穷困潦倒的差点饿死。
紧跟着,茶馆的其他长客,诸如想要自力更生的常四爷,生活过得依旧困苦,没什么奔头。
而王老板的茶馆也终于在各种乱收税敲竹杠中倒闭。
故事的结尾。
苟延残喘的茶馆。
常客和老板都已经老了,他们为自己悲惨的遭遇所不甘。
这个时候。
常四爷,秦二爷相继来到茶馆。
他们找到了阔别老久的老掌柜谈心几个人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
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了下去。
但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没错,直到最后,张艺也并没有用原版的剧情,诸如王利发上吊自杀,常四爷和秦二爷痛苦死去。
这些情节实在太沉重了。
沉重到当他在看整个话剧的时候,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但故事的结尾,他很巧妙的用了一个光影变化。
这个变化里的解释就是,茶馆里的灯光虽然暗了,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亮了起来。
这就预示着,一个优秀而伟大的组织必将出现,拯救这些老百姓与水火当中。
也是直到这一刻很多观众才终于明白了曲先生的良苦用心。
他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用悲剧来搞出严肃文学,他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
那就是希望大家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因为,曾经的时代,社会和背景,实在太过艰苦。而他们有幸在这样的时代活着。
不是应该庆幸吗?
至此,三幕茶馆彻底结束了!
但是很多人来说,茶馆里的那五十多个人物,却仍旧萦绕在他们心头……
但毋庸置疑的是。
这部令人觉得无比沉重的作品,已然唤醒了很多,在现实生活当中享受了太多,却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