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几个碰瓷的简简单单。
范阳和小卢,卢正山,上了杨主任的车。
段正兴,两个女孩儿,还有王杰,坐后面一辆。
一行七人乘坐两辆吉普开出乌鲁木齐,向昌吉市行去。
5月的新缰气温正好,一片片棉田刚吐新绿,为这片广袤的平原地带,增添了一点枯燥中的颜色。
在乌鲁木齐还不觉得,一走到郊外,大西北的区别就体现出来了。
即便建设兵团在这边经营了几十年,但仍然掩盖不了天地之间的那一抹荒凉,植被太浅显了,春季的郊外,即便四川这些地方,不说繁花似锦,至少四处是绿油油的一片嘛。
但这边不是。
而是黄扑扑的一片。
当然,这和大规模的开垦棉田有关。
要再等两个月,棉花树长到一定规模了,才会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乌鲁木齐到昌吉,只有50公里左右,两个多小时就到达市区。
目前新缰建设兵团总共有14个师。
杨主任为范阳介绍的是第六师。
到了昌吉之后,又开车半个多小时,来到第六师,105团场,团部所在地,昌吉市枣园镇。
和新缰的很多镇一级行政单位一样,都是建设兵团一手一脚建立起来的。
最初这地方是一片荒地,满地的沙枣,就取名枣园镇,这个镇子完全是无中生有,被垦荒的建设兵团花了几十年时间建设起来的。
镇上什么都有,就跟七八十年代的大型国企是一个概念。
街道,医院,学校,市场,企业,商店,师部和团部驻地,还有电影院,体育场这些设施,有些发展得好的团场,经营好的地方甚至还有房地产。
以后发展最好的三十四团场,差不多有一个县级市那么大的规模。
一个兵团,就相当于一个镇级行政单位,团长的职级是县处级,里面不仅有军人,还有职工,也有大量依靠团场生活的平民。
沿着一条水泥马路进入枣园镇,当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高达五六米的场大门,上面用瓷砖贴着一行字“不占农民一分田,戈壁滩上建家园。”
团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闲时搞生产,战时保和平,每个团部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场大门有人站岗。
看到两辆吉普车,抱着钢枪的战士啪嚓一个敬礼,上千询问了一番,将厂大门的栏杆放了起来,范阳显然低估了105团场的规模。
在一片荒原中建立起来的团场城镇,进入场大门之后,开车居然足足花了二十多分钟,一路好几公里长,而道路的两边则是大片大片的棉花田。
一路经过了好几座检查站,才进入团场的内部区域。
走进去一看,又刷新了范阳对兵团的认识。
不仅有街道,还有很多现代化的房子,规模比老家的那个小镇大上好几倍。
里面有一座小型的打包厂,采用200型的液压打包机,可以对棉花进行粗装,清理,之后再运到外面进行销售。
还有一座小型的纺纱厂。
场部也有自己的棉纱出售。
还有一条商业街,商铺还可以租售,服装店,皮鞋店,拉面店,理发店,羊肉馆,小酒馆,甚至还有一座电影院。
团部所在地,就在场部的商业街中心,这个地方就是团场的管理中心。
杨主任一走进去,就大声叫道“雷麻子呢?还不给我出来。”
………………
s:一直想和看盗版的大佬们说句话,字数太多看盗版这很正常,等追更新还是支持一下正版吧,或者帮忙投两张推荐票也行啊。
成绩实在惨淡,苦苦坚持,就快熬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