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还有观察使、节度副使、留后等,但李晔都没有设立,朝廷也没有任命。至于什么掌书记之类的官职,大多是王府的官员兼任,短时间自然没问题,长期来说却不是好事。
所以李晔就想快点确立下来,并且借着这个机会进行一场改革,完善节度使下辖官职,使之更加合理。
说的更准确点,李晔是想把山南西道打造成一个试点,一个未来唐王朝的地方行政体制样板。
对于李晔的想法,郑畋几人都心知肚明。谁都知道这位寿王不甘心当一个闲散王爷,当然吉王也一样。
现在圣上如此昏庸,朝局如此混乱,这两个已经成年的亲王,心里自然有些想法。等穆王李倚成年后,估计也会动这个心思。
跟吉王在朝中有不少大臣支持不同,李晔的势力在地方,准确来说就是山南西道。
估计田令孜都后悔把李晔贬出中央,在中央,他起码还可以限制李晔的展。但是离开了中央的李晔,犹如龙入大海一般,根本不受控制。
对于这几个职位,虽然李晔直接任命即可,不过他还是写了一封奏折送到成都。
不,应该送到的时候,李儇已经不在成都了。朝廷已经决定班师回京,长安已经收复,修缮工作也大致完成,留在成都自然不太合适。
所以李儇便决定在正月就回到长安,在长安过上元夜。
至于人员名单,李晔也已经确定。
郑畋兼任学政,这样田令孜那边才不会过于反对;杨翰舟被任命为布政使;按察使则是由王徽担任。
对于王徽,李晔其实很不喜欢对方,虽然把对方从之前的集州刺史改任为金州刺史,也只是想把对方赶得远远的。集州虽然不大,但毕竟位置关键。
至于让其担任按察使,其实也是为了堵朝中的反对之声。王徽虽然让李晔不喜,但毕竟是当过宰相的人,在朝中还是有些影响力,这样一来,也能让朝中对于李晔放心点。
现在李晔的势力是扩张的有些快,必须先稳下来。
王徽虽然为人刻板,但起码能力在那里摆着,而且不惧权贵,处事公正,担任按察使再合适不过。当然,对方也有可能找李晔麻烦,只要对方做的不过分,他也可以忍着,先让李儇等人回了长安再说。
而且为了让李儇放心,李晔特地拿出了几个刺史的位置让朝中决断。
蓬州、果州刺史之前死于叛乱,目前也没有任命新的刺史。王徽调走,意味着金州刺史也空了出来。当然阆州刺史也空着,不过李晔显然不会把阆州刺史交出来,孰轻孰重,他还是分得清楚地。
一下三个州的刺史空缺,想来也能让朝中安心点。当然,李晔不会同意让田令孜的亲信来担任,要是那样,李晔宁愿自己任命,也不愿田令孜过来插钉子。
之所以让出三个刺史名额,只是李晔为了向朝廷表忠心,证明他没有反意。
当然,他手上也没那么多人。说到底,对于刺史的人选,李晔手下的人还是有些缺。反正各州的兵权都在他的之中,让出几个刺史又有何妨,只要切实推进他的政策就行,其他的就无所谓了。
“陛下,这是寿王派人快马加鞭送来的奏折。”
由于已经启程回长安,田令孜知道自己不能做的太过分了,所以对于李儇的控制也就放松了,一些奏折也都呈交给李儇。
“寿王在奏折中说了什么?”虽然已经到了绵州,但是李儇对于回京并没有提起多少兴致。
田令孜现在把控着朝政,他这个皇帝实际就是傀儡,根本做不了主,回不回京都一样。
“回禀陛下,根据寿王奏折中所说,阆州、蓬州、果州的叛乱已经平定,叛逆也已经伏诛。
念及山南西道没有观察使,寿王奏请设立按察使一名,行观察使职权,由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