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芬也不是外人,都是一条街住了几十年的老邻居,在老李还在被人叫小李的年代。
李想刚刚出生,两口子都忙于生计,平日里可没少麻烦她老人家帮忙带孩子。
“我?”老李挠头笑道:“这不是李想的新书又出版了吗,我来买一套回去。”
“新书?”在老一辈眼里,那学习成绩好的,能出书的,可都是了不得的人物。
李想去年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刊登的《水调歌头》样刊寄到家,被刘翠芬知道后,还特地带着孩子来家里,沾沾喜气。
刘婶:“这孩子,还不快叫人?”
“李叔好。”小山有气无力的喊道。
不是他不想喊人,而是好不容易放假三天,奶奶却押赴他到刑场,各科卷子来一套,秋后没做完,等待他的岂不是秋后问斩?
可问题是老师除了试卷还建议买的课外书,奶奶是一本也不买啊!
这不纯纯扯淡吗?
“李想新出的书叫啥名字啊?”
“《明朝那些事儿》!”
“真是了不起,李想才多大啊,都成大文豪了!”
“您说笑了,他不管成什么样,小时候还不都是托您照顾着。”
队伍在缓缓往前挪动,两人也在慢慢闲聊间,往前走着。
足足一刻钟。
“先这样说哈,我先带孩子买试卷。”
“好嘞,好嘞,有空上我家来玩。”
老李挥了挥手,顺着海报的指引,挤进拥挤的人流中,费劲千辛万苦,跟往年春运坐绿皮火车似的,好不容易来到了摆放着《明朝那些事儿》的书架上。
定睛一看。
好家伙。
偌大的书架,《明朝那些事儿》已经不剩几套了。
好在老李凭借他多年春运坐火车的经验,手疾眼快抢到一套。
挤出人群后,他看着手里《明朝那些事儿》一套七本掂量着的分量可不算轻。
真搞不懂李想是怎么写出来的,老李疑惑的摇着头。
来到柜台后,买完单,他跨上摩托,兴冲冲的往家赶。
老李年轻的时候被人喊小李,这辈子反正没被人喊过李老。
至于他的名字,其实挺文气的——李才进。
爷爷那辈希望父亲的才华出众,又是进字辈的,所以取了这个名字。
爷爷总共生了三个孩子,李想还有一个伯伯和一个姑姑,父亲属于老二,上下不挨着。
到李想这辈,只有他一个孙子,也就不按辈分取名了,什么好听叫什么,所以李才进给孩子取名叫李想。
李才进,财源广进也罢,才华出众也罢,好似都跟这位丢进人堆里,便泯然众人矣的父亲挨不上边。
好在孩子是他的理想。
现在李想长大了,他不仅财源广进,更是才华出众。
挺好!
半辈子艰辛熬过来了!
挺好啊!
回去的路上,父亲的嘴角一直挂着那抹淡淡的笑意。
新华书店内。
工作人员面对销售如此火爆的局面,早有预料,这次他们进的货可是足足的。
书架一空,不一会又补满了。
到最后干脆在结账的地方摆上一摞。
刘翠芬带着孩子走到收银台准备结账。
看到摆在一旁的《明朝那些事儿》犹豫间拿了起来,看了眼售价,乖乖,一套竟然要一百五。
“奶奶买一套吧。”小山找准机会拉着刘翠芬的衣角哀求道。
想当年,李想可是这条街上,出了名的孩子王。
他虽然才初二,但从小就是跟着李想屁股后面长大的。
甚至到后来,李想上了高中,上了大学,这条街上依旧留有李想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