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丁诚深有体会,在互联网+电影的大趋势下,宣发环节无疑是电影与互联网结合最紧密,也是最易打通的一环。
尤其国内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的特殊背景下,电影宣发领域逐渐滋生出一套自身独特的生态,既给予宣发市场相对独立于有限电影工业水平的发展机会,同时又使得宣发环节能够渗透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倒逼整个行业的洗牌和革新,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过去电影票房的高低,除影片本身的内容质量之外,还与院线有效排片息息相关。观众往往会被动选择大导演大明星大投资的作品,没办法,不看没的看。
随着网络信息的日益透明化、公开化,朋友圈自来水越来越牛逼,观众选片标准也产生巨大变化,高评分高口碑的作品自然也更易脱颖而出。
逼着院线跟着走,低下曾经高傲的头颅,跪舔观众老爷们。
“去年春节档是58亿票房,我把存在有一部分漏出情况考虑进去,那么国内经常或是偶尔进电影院人群满打满算也就两亿左右,也就是说超过80国人几乎从来不进电影院,这就是咱们跟老美电影市场的最大区别。”
瑶仔分析道“美国只有30人几乎不看电影,国内特别是50岁以上的人看电影的就极少,更不用说全社会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两千多,进电影院花三四十块钱看电影对一大半国人其实属于奢侈消费。”
“然后继续划分偶尔看电影和经常看电影的,按照公司前台小姑娘的例子,一年大概看30多场电影,贡献接近两千票房,全国票房也就相当于四千万个她这样的观众而已。”
“比如复仇者系列和咱们的海王那种爆款,几乎所有经常看电影的人群都会进场。但同样有大量偶尔进场的人,所以核心观影群体人数其实远不到四五千万人。”
“所以国内电影市场的特点就是,经常看电影的人,差不多每个月都会看的两千万左右,偶尔进场,比如一年看个二三四五部的最多不超过2亿。”
“剩下超过10亿人极少进或者几乎不进电影院,第一个群体假设每人每年平均花1000块钱看电影,贡献大概三分之一总票房,后一个群体贡献接近三分之二票房,这就是华夏电影市场的基本素描。”
丁诚摸着瑶仔的手,真正愿意花钱花时间的还是二十多岁的小年轻,尤其是一线城市,既然拼一辈子也买不起房,还存什么钱?
“用海王和复联系列分析,如今电影工业体系下极致成熟的商业电影,它的票房也就是25亿,再往上冲很难。”
“雄心勃勃想一个超级大爆款,比如票房超过30亿,再往上摸40亿50亿,宣发该怎么做?”
“或者该瞄准哪个人群?核心观影人群买一张票,偶尔进电影院的看电影也是一张票,甚至那些几乎不看电影的人,进场还是一张牌,这三张票不会因为买票的人是谁有所不同对吧?”
“最大差别就在于如何吸引平时偶尔看电影甚至几乎不进电影院的人花钱?”
“在现在社会环境下,要吸引金字塔腰身以下的基座人群,最便利的手段莫过于构建爱国语境,你知道现在基层现实是什么?”
“喝鸿茅酒,买医疗保健品,买2暴雷然后上街闹!”
“这就是咱们国家基层的现实,只要宣发成功把电影引入到爱国语境里,引发舆论共振,立刻就能击中大部分人口点,比起那2000万顶多贡献10亿票房日常观影人群,这个庞大的基座群体才是宣发争取的对象。”
“比如京城文化的宣发团队在流浪地球上操作的这个案例非常成功,目标明确,手段精准,也基本达到预期的目的。”
“不过我听说其实票房没有达到那些人的最高预期,从股价来看,资金方对4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