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在宇宙背景图上真的找到了这个痕迹,总之,即使是现在,主流科学界对多宇宙理论仍然持观望态度。
比如2007年,诺贝尔奖得主温伯格就建议:“如果要证明多宇宙存在,最好能找到一个合理解释夸克质量的精确值,或者其他标准模型的常数。”
言下之意,多宇宙应该先在现有物理模型里立功,而不是光搞一些虚无缥缈的幻想。
而温伯格算是比较温和的批评者了,另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就没那么客气了。
著名宇宙学家、《上帝与新物理学》作者保罗·戴维斯曾于2003年在《纽约时报》发表观点文章《多元宇宙简史》,认为多宇宙理论是不科学的:“极端的多宇宙解释让人想起神学讨论。的确,调用无穷无尽的看不见的宇宙来解释我们所看到的宇宙的不寻常特征,就像调用一个看不见的造物主一样。”
2011年8月,南非宇宙学家乔治·埃利斯在《科学美联邦人》杂志上撰文《多元宇宙真的存在吗?,指出多元宇宙并不是一个传统的科学理论。
埃利斯:“许多谈论多元宇宙的物理学家,尤其是弦论的拥护者,并不太在意平行宇宙本身。对他们来说,反对多元宇宙作为一个概念并不重要。他们的理论是建立在内部一致性的基础上的,人们希望最终能在实验室进行测试。”
埃利斯还指出,这多宇宙最终会让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因为这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无法通过经验科学来解决。他认为观察性测试是科学的核心,不应该被抛弃。
“尽管我持怀疑态度,但我认为对多元宇宙的思考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反思科学的本质和存在的终极本质:我们为什么在这里……在看待这个概念时,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思想,尽管不是太开放。这是一条微妙的道路。平行宇宙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这个案子还没有得到证实。我們将不得不忍受这种不确定性。以科学为基础的哲学思辨并没有错,这就是多元宇宙的提议。但是我们应该给它取个准确的名字。”
看了这么多大师的表态,你对多宇宙还有信心吗?
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宇宙在弦论等其他的新理论发展中起了很好的“启蒙”作用,让理论物理学家在思考的时候脑洞大开。
在这些新理论中,又出现了许多不一样的多宇宙,如前所述,一些前沿科学给了忠于多宇宙理论的人更多的信心,也有人在多宇宙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最有代表的就是泰格马克。
因为他总结了各种多宇宙理论,并把这些理论分成四个级别——
第一级:可观测宇宙的延伸!
可观测宇宙直径为730亿光年,超出这个范围之外的宇宙,由于宇宙正在加速膨胀,我们已经看不到那里,可能永远也看不到。泰格马克认为存在着一个各态遍历的无限宇宙,每个角落里的物理定律都和我们这里一模一样,各种常数的大小也完全相同,但却存在着几乎无限多的子结构,每个子结构的物质分布都与我们所在的有所不同。这么多子结构一起,正是代表着整个宇宙的无限可能性。
按照泰格马克的估计,我们要航行十的十的一百一十五次方米,可不是十的一千一百五十次方哦,是一后面写十的一百一十五次方个零后,才有可能到达其他的子结构。
第一级子宇宙子结构仍然相连。
计算机模拟了一片超过五千万光年宽的空间区域的图像,显示了在宇宙中光源的大规模分布,但我们对这些光究竟来自星系还是类星体尚不清楚。
第二级别:不同物理常数的宇宙!
有科学家是如此解释宇宙的暴胀现象的,如同面包或者馒头的“发酵”,其中的气泡不断变大,这就是我们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这样的宇宙也被称为“泡泡宇宙”,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