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汴梁时月 第四百九十六章 殿试(2 / 5)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的重要手段,但这一制度一开场就有失公允。宋初在没有殿试时,一般情况下一切程序均由礼部主持,最后只是将结果告知太祖赵匡胤。自有殿试以来,每科状元确实定,也并非公平竞争的结果,有的只是取决于皇帝的一人的意志或者说是迎合了当权者的政治需要,这在宋代科举制度产生、开展与完善的过程中都有所反映。

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初七,新录取的进士宋准等10人及其它诸科录取的28人一起到讲武殿谢恩。通过当面对话,赵匡胤觉得进士中的武济川、“三传〞学究中的刘睿知识浅陋,答复下列问题时张皇失措,牛头不对马嘴,就下令将他们刷掉了。这科是翰林学士李昉担任权知贡举〔即临时负责科举考试之事〕,而武济川是他的家乡人,因此赵匡胤很不快乐。

事后,未被录取的徐士廉等人又击登闻鼓〔古代帝王为了表示听取臣下的冤情或谏议,悬鼓于朝堂之外,允许臣民击鼓直接向皇帝反映问题〕,状告李昉卖人情,取舍不公允。赵匡胤就这个问题征询翰林学士卢多逊的意见,卢说:“我也听到不少议论。〞赵匡胤就命令贡院将考完了3场而落选的人造册上报,结果进士及诸科共报上来360人。

三月十九日,将这些人全部召见,选了195人,其中包括徐士廉。加上宋准等已经录取的38人都发给卷纸,另外再考一场诗赋,并另委考官主持其事。两天后,赵匡胤亲自到讲武殿批阅试卷,共录取进士26人,其他“五经〞、“三礼〞诸科共101人,都赐及第。宋准、徐士廉均在进士科录取之列,仍以宋准为榜首。并且,赐给宋准制钱20万以举办庆贺宴会。李昉那么被贬为太常少卿,和他一起主持试事的其他官员也都受到了处分。

从此,殿试就成了科举考试的一道必须经过的程序。

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频频举行科举考试,且多以最先交卷者为状元。这种方式有意无意地沿用了30年,共产生了22位状元。杨砺、宋准、王嗣宗、胡旦、苏易简、王世那么、梁灏、陈尧叟等都是北宋前期著名人物,他们皆因抢先交卷而成了状元。其中杨砺、王嗣宗、苏易简、陈尧叟后来还成了颇有政绩的掌权人物。

文思敏捷、下笔千言固然是人的才气的一种表达,但仅以此确定名次高低,终究有失偏颇。再说,一榜接一榜地都是先交卷者成了状元,而一当了状元,不仅名气大、入仕高,而且以后升官也比别人快得多。这样,继起的读书人准备考试就只在写作速度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章的质量,更不肯认真在积累知识上下功夫。有的士人甚至互相吹捧,哄抬那些草率成篇者的身价,以制造知名度。已经有了应试资格的举子以此为荣,准备应试的学童也群起仿效,逐渐形成一种华而不实的文风,影响非常恶劣。一些有见识的朝臣看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一再向太宗上奏章。太宗还算是个勇于纳谏的君主,很快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危害性,便立即改变做法,决定不再以行文的迟速作为决定名次的标准。

淳化三年〔992年〕二月,又要举行会试了,太宗还采纳了莆田人陈靖的建议,制定了“糊名考校〞的方法。这科应试者共1.3万人,这不但是宋代开国以来的空前盛况,也是隋唐五代300多年来所未曾有过的。太宗深感这是个改变风气的好时机,就命令考官们仔细阅卷,认真治一治争先交卷、草率成文的浮华之徒。

会试考3场,第一场考官????????????????们就来了个下马威,出的题目冷僻。出题之后,许多考生都模不着头脑,纷纷要求考官们加以说明。这在以前历次都是允许的,可这次却得不到答复。不少一向自诩“才思敏捷〞的考生,这次竟也迟迟不能下笔。

不过,人那么多,总还有快手。年仅17岁的江南考生钱易,不到中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