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飞船表面最高温度:27c。”
“当前电推进无工质发动机运行状态:正常。”
“当前电磁型推进系统运行状态:待机。”
“.......”
因为预设命令在停留检查的时候,会不间隔的执行命令,所以反馈回来的数据一项又一项的不断在显示屏上刷过。
只有当检查数据和预设数据一致、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航天飞机里面的功能芯片才会启动下一项命令。
这个过程,花费了二十四分钟,而之前如流水一般划过的日志陡然消失。
显示屏上,一条新日志文件出现。
“预设命令72执行。”
“执行结果:成功,当前飞行状态切换完成,电磁型推进系统已启动,电能储备:99.999,电源稳定输出,当前电推进无工质发动机输出功率41.23。”
“........”
一条关键性的命令被执行,韩元亦是松了口气。
如果有人能在航天飞机附近,就能看到庞大的航天飞机如果一条弧线一样,从缓慢到快速,像远处的天际划去。
飞行模式的切换,会让原本平行于地面的航天飞机逐渐变成垂直于地面,就像运载火箭一般。
这是为了在暖层对抗地球引力,将速度提升到第一宇宙速度而准备的。
因为到了八十公里以上的高空后,外界的大气密度将无法再为电推进无工质发动机足够的工质,即便是有高效的气体收集装置也不够。
所以在电推进发动机无法使用情况下,只能通过电磁推进系统来充足的动力。
虽然电磁型推进系统也能充足的动力将航天飞机垂直送上太空,但那不符合卫星入轨的要求,而且横着垂直上天消耗掉的工质会增加很多。
暖层之上,大气虽然稀薄,但还是有的,面积越大,遭受的空气阻力也就越大。
再加上航天飞机底部除了电推进发动外,还有投放的卫星的窗口,也没地方安装电磁形推进系统。
所以综合考虑下,最终选择了切换飞行模式进行攀升这最后的八十公里。
不过话又说回来,像他这种,为了送卫星上天,在航天飞机上安装六台主发动机,还是两种不同的类型的,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一般的航天飞机,哪怕是使用化石燃料的,也只有三台主发动机。
当然,其他的小型发动机不考虑在内。
那些脱离地球引力后,用于轨道保持、轨道变换、返回制动、姿态控制等功能的小型发动机在一架航天飞机上会多达几十个。
就比如米国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有着三台主发动机和四十九台小型发动机。
这种小型航天发动机在零号上面也是有的,不过数量只有六个个。
因为它不需要执行那么复杂的任务,只需要往返于地面和近地轨道就可以了。
而其他的一些功能,尾部的电磁推进发动机使用了矢量喷口,能够自我进行一些基础调节。
电磁推进发动机调解不到的地方,比如近地轨道飞行时侧翼角度调整、飞行姿态翻转等这些才需要使用上小型发动机。
这些东西,航天专家能考虑到,韩元自然也能。
.......
当零号航天飞机的飞行模式切换后,从八十公里的高空攀升到一百六十公里的近地轨道需要的时间就短很多了。
显示屏上反馈回来的日志也比之前的在暖层之下飞行时要密集迅速不少。
如果有同步飞行的航天器在零号附近的话,会发现,零号的升空角度和运载火箭升空的角度是相同的。
运载火箭是垂直于地面起飞,然后到一定高度变成一道四分之一圆的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