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血统的四方胡族尽皆加入府兵,与黑发黑瞳的诸夏苗裔混杂为伍,效力军中。
那才是诸夏声威赫赫,四海来朝之时!有盛唐辉煌、自信的气魄。
此番大战,鹰扬将军府出动甲士三万四千人,护匈奴中郎将出动精骑五千,雁门出动精兵两千,合计甲士四万一千人。
而后杨凤派遣两万黑山军助战,与四万五千徭役并为一伍,合计六万五千人。
若按史书上的说法,张瑞此番也算是出兵十万六千人。可以号称二十万大军联合讨贼了!
但很显然战场上不可能出现二十万大军。
甚至连出动两万大军的战局都不会太多。
首先这四万五千名徭役大部分时间都不在战场附近。当徭役将六十万石粮食和数十上百万的皮甲、武器、辎重送抵前线,大部分人就解散归家了。
出动粮草六十万石并不是说,此战能动用的粮食只有六十万石,而是说首批运往前线、黄河沿岸的粮草就高达六十万石。
之后会一次次往前线运粮补充,但已经用不到四万多名徭役。
两万黑山军就差不多能完成送粮任务,即便要补充徭役最多也就每次万余人。
而正式作战的四万名甲士也不可能全出现在洛阳、河内一线。
会有一支偏师驻扎在河东的黄河沿线,其一是防止董卓派兵从长安、弘农偷袭河东腹地,其二则是威胁董卓后方。历史上董卓就是担忧河东的白波军南下会切断长安与洛阳的联系,才火烧洛阳退往关中。
除了作战,还会有一支规模庞大的部队护卫粮仓重地。
毕竟六十余万石粮食和如山如海的物资囤积在那里。
一旦被偷袭焚毁,整个前线大军就崩溃了。
而且损失这么多粮草、辎重,至少两年内,也恢复不了元气。
这么一算,号称二十万的大军,其实真正能决定战局走向的也就两万人。
如果这两万人战殁,这场讨董之战便只能以惨败收尾。
通过这个角度而言,说古代大军阵亡超过十分之一便会崩溃,也有那么一点道理。
实在是这出兵二十万,其中水分太大。
不过这水分只有张瑞清楚。
对外打出二十万大军的旗号,还是有很大可信度的。
首先有六郡军民参与会盟,如果穷兵黩武,每郡拉出三万人的队伍还是可以实现的。
而且有南匈奴和黑山军参与其中。
在外人看来,无论匈奴还是黑山军,都能轻而易举的出动十万大军。
正式交战之前,这二十万大军的旗号,绝对能吓的董卓寝食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