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所有朝臣们都在交头接耳的引论着可行性,只有军部的人,端正的坐着。
治国理政,他们不擅长,或者说没有办法插手。
随意也就不会在这个时候,多说什么了。
当然对于朝廷如今的状况,坐在上首位的晁刚,王冲,和在代表着冀州将军,雍州将军,以及衮州将军的代表,心中都是一清二楚。
张弛有度,他们这些当兵打仗的也明白。
没有好的后勤保障,即便是胜利了,也只是惨胜,在如今根本就不值得拿出来炫耀。
崇祯的目光看向了军部的一方。
对于大明如今的兵力部署,他心中个有数,其中的消耗,也是巨大的,若不是郑芝龙和刘香
运输了几十条船的粮食,暂时解了大明缺粮的问题。
现在崇祯一定在头痛,从哪里才能够搞到更多的粮食。
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抢。
没有比让自己的邻居揭不开锅,最能走壮大自己实力的办法了。
当然,那样的话,大明的损失就会很大。
漫长的补给线,前方的士兵们,不一定会死在战斗之中,却绝对有很大的一部分人会死在恶劣的气候当中。
水土不服的问题。
在李过的军队当中还在普遍的存在,只是由于,有着军医跟随,才没有扩大范围。
“皇上,末将以为,一动不如一静,现在大势在大明,只要稳住关内,等到来年积累足够了的话,建奴根本就不再话下,刚刚末将也询问了火枪大学士傅通,从刘文秀发过来的火枪样本,在很长时间内,都是赶不上大明傅通枪的射程和威力的。”
军部在此时能够说得上话的,也就晁刚和王冲。
而能够就这件事发言的,也就只有晁刚合适,若是等到王冲说话,那么事情就会被定为皇上的意思,最后就很难再有改变。
“让火枪大学士傅通进来说说火枪的事。”
崇祯看了一圈,见没有人再有补充的说法,心中就瞬间明白,大范围的战争,是打不起来了。
他也不想在今年继续打下去。
准确的说法就是,崇祯在登基之后,一直进行的策略就是稳定内部,对于战争,几乎都是防守反击。
在他认为,几千万的人口,只要能够稳住内部不发生大的变化。
即便是科技跟不上,凭借着经济和人口的多少,拖也能够把不足一百万人口的建奴给拖死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只是连续的胜利,掩盖了大明还没有办法,全面打出去的事实。
许多地方的百姓,都还是只能够吃饱肚子,完全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想着大明的国策是什么。
当然,这些话,崇祯没有办法说出口。
也不能说出口。
正在思索间,傅通就被请了进来,同来的还有两名他自己带着的助手,一人手中抱着一支模型火枪,和大明如今的制式火枪都大不相同。
另一人则是扛着一块支架板子。
“火枪大学士傅通,见过皇上。”
对于这些搞技术的人,一开始制式崇祯给出了丰厚的福利和条件,然而随着道院不但的发展。
都快成为了整个大明下金蛋的地方。
无论是任何一人,见到道院的大学士,都会给出应有的尊重。
军部当中的那些将军们的态度,尤其明显。
一种新式的火枪,一门最新款式的火炮,手榴弹,地雷,等等,只要叫的出名字的火器,那都是他们捡取战功的利器。
只要那支军队,率先装备了最好的武器,那支军队就能够在战斗中取得更大的优势。
就像是那种价值很高的,几乎没啥作用,只能用来照明的照明弹。
在喜峰口的张春将军的试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