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闯军刚刚来到南方时,谁也不在乎流寇们怎么考选伪官,可是现在大明朝连京师都扔给了胡人,已经不会有谁对去给开封的小朝廷当官感兴趣了。而绝大部分读书人读书的终极目标都是想当官,奉天倡义营已有半壁江山,不给他们当官还能有什么出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闯军的选官制度就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了。
闯军的官员总数和明朝相比有大幅加增,但增加的官职多是低级小官,承担的是原本胥吏担任的工作,不为读书人所喜。闯军实行六科分考制度,而士绅只在吏、礼两科有优势,就算府县主官由吏科出身的人担任,士绅的做官份额也被砍去了差不多一半。
碍着人家升官发财,这可堪比杀父之仇,然而,这种仇又必须在闯军的体制内解决。这就很难办了,士绅们在大明朝廷里有关系,能让大部分不利于他们的政策都通不过,可是在武昌的帅府里,他们一点门路都没有。
没有门路,创造门路也要上。直接找李自成的门路当然不可能,王瑾长期不在中枢,刘宗敏又对士绅颇为敌视。所以,一贯优待读书人的田见秀就成了比较好的选择。
文庙的落成典礼很顺利,这是闯军的老巢,没人想在这里惹麻烦。典礼结束之后,按规矩田见秀应当接见儒生,加以慰问。虽然田见秀并不喜欢这个阵仗,但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
“李先生,我们就别凑这个热闹了,那么多人盼着见田侯一面,我们哪挤得上去。”许都说道,“赶快去找陶长官吧。”
最近快到会试之期了,奉天倡义营的第一批进士即将产生,各省的举子都汇聚到了武昌来。来应考的举子约有千人,预计将取进士一百名,吏科四十人,礼科二十人,其余四科各十人,给传统读书人多一些机会。
金华府今年有十四个举子前来应考,其中最知名的就是许都。
许都在读书人中是个奇葩,他居然自学考中了兵科举人。其他兵科举人要么是明朝降官或其子弟,要么是闯军兄弟,其实他们没有举人功名也能做官,只不过有功名的话官能升得更快。
和他同来的还有金华府兰溪县的秀才李渔,这位的文采着实高明,但考场作文却显得太过随意,去年考大明的乡试没中,今年考奉天倡义营的省试又没中,李渔索性不考了,闯军刚刚占领浙江,急于招揽士人,省试的题目是比较简单了,这都考不中,估计以后也没什么希望了。
李渔写了几首感慨的诗,然后便开始游山玩水。听说沈阳侯王瑾在戏曲上提出了不少创见,武昌又来了很多河南、关中的伶人,形成了一种“湖广音、中州韵”的新形式,他也想来见识见识,就跟着参加会试的举子们一起来了武昌。
李渔说:“我听说这位田侯最不喜人请托,就算是他的亲戚来投靠,他也只是给钱而已,不会多加照顾。这么多人趋之若鹜地去阿附,我看是白费气力。”
最近也有人来找过许都,希望他参与联名上书,要求不要将士子与胥吏、商贾同列,但许都认为这是白费力气。在他看来,除了兵科难以自学之外,户、工、刑三科的考试内容都是士绅们可以很快掌握的。短时间内,士绅在这三科上不如胥吏、商贾有优势,但既然考试科目定下了,士绅们有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可以投入复习之中,对于他们来说又有什么难的呢?
现在闯营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不复杂,其中有大量死记硬背的内容,士绅子弟还怕死记硬背?拿到新教材之后玩命复习几年,士绅子弟在户、工、刑三科并不见得输于商贾、胥吏们。许都游侠江湖多年,也没有那么多偏见,商贾和胥吏中若真有人才,把他们吸纳进士绅之中又有何妨?陶朱公也是商贾,侯嬴又何尝不是小吏。
所以,许都认为不如坦然接受这些改变。这些人非要显示自己的存在感,去给闯军上书,闯军为了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