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
史思明望着这堵墙咬牙切齿,挥鞭骂道:“待我破此城墙,必鸡犬不留。”
次日平明,史思明引两万余骑兵攻打常山城。
李光弼命安思义领太原弩手三千余人,分作四批,每一批五百余人,剩下的在一旁歇息准备随时替换。这群弩手站在墙头,用劲弩轮流射杀史思明的骑兵。
一时间飞箭如雨,史思明的骑兵不能抵挡,只得后退。
就在后退一刻,李光弼出击了!
李光弼以步兵五千余人,结成方阵,外围长枪兵,中间弓箭手掩护。出城之后,依托地形向史思明败军掩杀过去。
史思明立刻回军围攻这支步兵,但是没办法击溃。因为这支步兵用的是典型以步克骑的战术,导致史思明无法击溃。加上城墙上劲弩,最后只得败逃而去。
李光弼身着光明铠,手持马槊横刀跃马在城内数千骑兵面前。朗声道:“将士们,逆贼史思明已经败溃,你们速度随我杀敌报仇。”说完,命打开城门,自己第一个冲出常山城。
其余骑兵感奋,尾随李光弼出城,浩浩荡荡奔向史思明的逃兵。
史思明败退后,好不容易稳住阵型,见士兵饥饿难耐,于是生火做饭。还派了警戒哨,防止敌袭。
然而并没有用。
李光弼亲自领骑兵千人,以锋矢阵向史思明军队发动冲锋。如果这个时候在天空俯视大地,就能看见整个唐军骑兵像射出的箭,一下子就击溃了史思明提前准备的警戒哨,直奔史思明的中军去了。
史思明看李光弼来了,慌忙上马迎敌。却止不住败军,看情况不对,只好随着败军逃走。
三军讲究的是气势,史思明叛军累败,兵无战心。又正在生火做饭,根本没能力招架。反观李光弼早在防守战打响前,就使自家骑兵饱食一顿,又养精蓄税似下山猛虎,不可抵挡。
史思明一路收败军一路逃,李光弼率领骑兵一路穷追猛打,直到史思明逃到九门县才停止追击,率军返回常山。
经此一战,常山七个县望风归降,只有九门县和藁城还在史思明手中。
两军在常山郡内形成了对峙之势,这个时候就看谁的生力军先到,谁就可能掌握战局的主动权。
很不幸史思明的援军五千余人,正在赶来的路上。而郭子仪还在完成朔方附近的清扫工作,尚来不及支援李光弼。
李光弼面对危局,依旧镇定。命手下乔装打探,看史思明的援军到了什么地方。当得到消息,知道史思明的援军在常山东南九门县南面的逢壁休整。立刻亲自挑选步骑两千余人,沿着河道潜行,一路前往逢壁。
到的时候,叛军正在休整。
李光弼亲自上阵,领军对叛军发动袭击。叛军登时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经此一役,史思明不得不一面死守九门和藁城坚守不出,一面派人继续去求援。
李光弼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一面休整一面向郭子仪遣使求援。
此刻郭子仪还在休整军队,得知李光弼的求援后,立刻出发,准备和李光弼合兵一处,共同对付史思明。
这段时间里,天下大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安禄山见西进攻破潼关一时无望,而史思明又败在李光弼的手中,不得不调整战略,选择四面出击。
一路大军以阿史那承庆为将,出兵进攻颍川郡向南发展。一路大军以张通晤为将,出兵进攻雍丘,试图向江南发展。
这个张通晤就是张通幽的哥哥。
消息很快传到皇帝的耳朵中,玄宗皇帝立刻召宰相们到兴庆殿内,商议对策。
太子李亨奏道:“安禄山这是在西不能过潼关,北又连连受挫后调整的部署。儿臣以为只需派大将,镇守要道不与敌兵交战。等到郭子仪和李光弼汇合后击败史思明,夺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