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星舰制造船坞的技术已经都有,但是设计难度比星舰还要难,因为这不只是现在使用,而是要满足未来建造星舰的需求。
经过一天的思考,叶子书准备将星舰制造船坞设计成多段组合模式的船坞,一方面降低建造难度,另一方面目前没有必要一下子弄得那么大,降低资源和资金消耗。
他打算将船坞分成5公里为一节,每节可以拆开成4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可以独立行动,具有独立的供能、动力系统和航电指挥系统。
但是一般都是每一节配合工作,中间时候镂空的,将要制造的星舰放在四个部分的中间,这样可以直接将在建的星舰围起来,有三百六十度操作空间。
这样设计系统性虽然更加复杂,但是比较适合当前的情况,目前这种组合式太空船坞,只需要12节就行,一共48个部分。
将来如果想要建造大型星舰,只需要简单增加节数就行,别说是建造100公里级别的星舰,就是建造1000公里级别的星舰,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随着星舰体积越来越大,每节不再是4个部分,会随着星舰体积增加部分,有可能是八个或者更多个部分组成一节。
叶子书从星舰制造基地回来,就一直在设计太空船坞,终于在12月30日,将其整个太空船坞给设计完成。
只是太空船坞的造价更加高昂,他简单估算了一下,虽然每节按照功能不同,造价稍微有些区别,但是平均每节造价50万亿元。
12节总造价至少要600万亿元,在地球上觉得上百万亿元的资金难以想象,真正当我们踏入星际的时候,才发现百万亿元的资金投入,不过是而已。
他旗下产业这么多钱赚的钱,倒是能够凑齐这些资金,只是如果真的花掉了600万亿元,基本上也所剩无几了。
这必然会严重影响国内经济发展,虽然他急切想要构建整个太空产业体系,为太空时代打下扎实的基础。
但是不能因此伤害民生,要让百姓每年都能感受到国家的进步,同时也能分享到发展的红利,稳民生、稳经济、稳社会,只有这三者都做好了,太空产业才能安稳发展。
除了资金需求庞大之外,另一个条件就是资源是否足够,地球资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耗,各国就算是在想赚钱,也不得不考虑资源耗尽的后果。
到时候要么资源大幅增加,增加了星舰建造成本,要么干脆减少资源出口,给子孙后代留点东西,不能将资源在他们这一代全部卖掉。
太空产业发展初期,资源比金钱更加重要,所以他认为解决资源瓶颈问题,是当前重中之重。
所以他打算按照三步走,先利用地球的资源,建造4节,这4节主要配备资源精炼、材料加工和零部件生产等前置环节。
总耗资大约为200亿元,他旗下的产业还是能够拿得出来,消耗的地球资源也没有那么恐怖,各国都应该能够接受。
与此同时,立即派遣这支星际舰队去灵神星开采资源,灵神星重大2.72亿万亿吨,金属含量占比极高,可开采资源非常富集。
而这艘中型运输舰船,按照钢铁密度计算,满载运输重量将近30万亿吨,只要一趟满载而归,就足够解决眼前的资源困境。
第三步就是等到这4节船坞升空之后,剩下的部分可以依托这4节船坞建造起来,到时候别说是12节了,哪怕是20节都不在话下。
他认为这么规划是比较可行的做法,不然随着地球资源急速消耗,各国对资源销售非常谨慎,导致价格飞涨,最后可能项目就无法进行下去。
他又不像某些国家,别人不卖就要抢,他是正经做买卖的人,从来不强人所难,做生意一直是你情我愿。
想明白之后,叶子书将太空船坞的所有设计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