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现阶段的表演过于流于表面。
不过,他的肢体语言还是挺可以的。
这也是他和这个角色的契合度这么高的原因。
他的肢体语言没什么问题,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台词问题。
台词是剧作家刻画人物的基本手段,也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
演员对角色台词的处理,就是要把剧作家写在纸上的死的文,通过演员自己的声音色彩、语调语势、气息运用、速度节奏的处理,把它变成舞台上活的,富有性格化的语言。
因此演员对台词的处理的好坏与他塑造的舞台形象是否鲜明、生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台词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支柱。
在一部戏里,演员要塑造好一个人物,要下很大的功夫,要在多方面付出艰辛的劳动,除了平时多读书,观察生活,积累丰富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外,
在进入创作过程中,还要运用多种手段,如形体、表演、声音等多方面的配合。
其中演员对台词的处理,是塑造剧中人物极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其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台词是表达剧中人物内心最直接、最有力的。
台词是构成一个剧本的基石,是剧本不可或缺的因素。
没有台词,就没有剧本,没有人物的冲突,更没有剧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
剧中的人物,或称之为角色,必须通过台词才能表达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等。
由此可见台词在剧本中的重要性。
台词的功底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台词不行,也会分分钟让观众出戏。
比如,在《老男孩》里,刘夜明明演了一个土生土长的魔都人,但是一开口却是“哥们儿长哥们儿短”的京腔。
林依辰虽然特意找了台词老师来给自己纠正发音,但是习惯性的“台城腔”还是挺突兀的。
后来《烈火如歌》开播,仔仔和热巴的配音褒贬不一。
再后来《南方有乔木》开播,陈伟庭的配音又被黑了一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开始不重视“台词”了。
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地域差异,都说着各自不“普通”的普通话。
如果实在行不通就找配音,一旦发现合适的配音,很可能接下来8个戏都用同一个配音......
这真不是个别情况。
比如《欢乐颂》,女主角明明都是江浙沪女孩,结果说话都带着点京腔,曲筱绡尤甚。
比如《好先生》,关小童饰演的彭佳禾明明是生在上海,长在丑国,一张嘴也是京腔。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远大前程》里,陈司诚饰演的洪三元是苏州人,开口一样是京腔。
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大环境明显是北方,林心茹饰演的陈婧,开口是台城腔就很跳戏。
或许在很多导演看来,台词之类的问题都不是什么难事。
因为可以配音。
但是陆晨还是喜欢现场收音,之前《八佰》的时候,刘天王都被陆晨逼着学了好几天的客家话。
这让当时在场的人都感觉很是不可思议。
台词是一个信息量的表达,一句念白的重音都找不到。
很容易就影响到整场戏的氛围。
很多台词比较厉害的大佬,
去李学健,王至文等这些大佬,有时候光是说话就能够把观众带入到剧情当中。
让观众可以通过台词就能进入到他们的世界。
感受到他们的情绪。
陈放显然是没这个水平的。
咬文嚼字倒是很清楚,但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