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影评人姜林是这么写的,他的标题是《这药能吃,但是一点都不神》。
“陆晨这次可能收手了,《药神》比起《钢琴师》和《楚门的世界》来说,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主流观众在心理上,大致是会排斥社会阴暗面题材的电影。
面对这些电影,他们需要正视整个社会已经被撕裂,铁一般的残酷事实:原来还有另外一个阶层,许多群体,正遭受着非人、不公和就地死亡的待遇。
这种观影感受的痛苦折磨,会产生一系列影响:
一种是人心肉做的同情,也是“谁不会得病”的吁天感慨;
另外一种,是引发每个人对自己不作为,或者无所作为,漠然以对,选择无视的羞耻,刺痛和罪恶感。”
是的。
主流的观众心理就是如此,很多导演在拍电影之前,都会通过了解观众的心理。
然后投其所好。
当然,姜林想表达的肯定不止这些。
他直接写道:“《我不是药神》不可能没有考虑到这个反作用力影响。所以,即便组成了父子、母子、夫妻、全家福合影的中国病人团,电影要做的商业化还远远不够。
追逐、打闹、飙车和就义,它们都被加入到电影当中,变成一组更好看、更有卖相的群像脸谱。
我甚至怀疑,连夜场疯狂砸钱钢管秀,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这个段落,同样是有辅助徐争和女主情感线索的功效,但后来无疾而终不得见的处理,导致我对这个段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徐争的偏向虎山行,面对法律的示弱,抛弃病友的闪躲,目睹惨相的偿还,本质上还是用同情来带动剧情,感动了执法者。”
姜林的影评喜欢剧透。
他继续写道:“不是说,这样做就不行。只是,电影真的只能这样子?那牺牲何用,愤怒何去何从。这样一部偏写实风格的电影,最不缺的就是惨。
一个观众突然被打动,是因为他不知道,或者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原来片中人物会突然挂掉。
病只是引,死才是结。
所以,被消灭的,被铁拳击倒的,何止是戴口罩的病人。
《我不是药神》点到为止,要求他们冲上街头的做法,显然不可行,也不可为,若依此就说,它有《辩护人》或者《一九八七》之类的勇气,还是有点太造神了。”
影评人似乎都喜欢对比。
姜林也是如此:“你也无法否认,为了扶正主人公,连《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也要找个撒气对象。但这不代表药监局就不应存在,法律就不会出疏忽漏洞。穷,就真的有道理。因为各种原因,《我不是药神》都没有走得更深。”
姜林这条长评的阅读量很快就过万。可以想象多有多少人对《我不是药神》这么感兴趣。
不过,让大家疑惑的是。
为什么影评人这次的评价会和普通观众的评价相反。
对于这个疑惑。
很多观众给出了回答:“这电影不适合影评人看。”
……
一瞬间。
无数的网友再次愣住。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不适合影评人看的电影?
与此同时。
微博上很多受邀的观众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些人的粉丝都不在少数,所以关注就非常的多。
“两个字,完美。”
“经典的没有反派的的电影,”
“电影感动得一塌糊涂,看完电影之后就被深深的给触动到了,无论是在影像上还是思想上,都带给人一中比较感动的震撼。”
“很荣幸,看到了这样一部电影。”
“如果说《忠犬八公》是一种纯粹的感动的话,那《我不是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