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看来,大明男儿个个都是身强体壮,浑身都是腱子肉,一看就是“无肉”不欢的。
越是青春期的少年,就越有某种渴望与冲动。
“在你们的正前方,就是江户的老街……”
女导游带着略为自卑的语气介绍道,
“就像你们看到的,这里的建筑都是传统的和式建筑,以木制结构为主,尽管简陋且矮小,但是东瀛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地区,这种轻木结构的建筑在地震时,即便是垮塌,也不会给人带来多大的伤亡。”
“这也算是优点啊……”
孙文喃喃地自语道,看着车外的这座与华夏传统城市似是而非的城市,他的心情显得有些激动。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虽然帝国的科技发达,经济繁荣,在来东瀛之前,他们中的不少人觉得,这里的一切除了和女之外都是不值一提的,在真正来到东瀛之时,他们却还是难免为受到当地独特的文化而感到震撼。
第一次来到江户的孙文,和他的大多数同学一样一夜无法入眠,甚至接下来的几天都处于一种相当亢奋的状态当中。
他们激动与亢奋,并不仅仅只是因为见到了特殊的文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感受到了帝国的强大与辽阔。
从帝国本土越过辽阔的太平洋抵达东瀛,这样的远行,让他们所有人都深切的感受到了帝国的辽阔,也正是在这样的游学之中,这些帝国的青少年们心中的已经形成了一个早期的帝国观。
什么是帝国观?
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生观的形成,但可以肯定一点是,当完整的帝国观在他们的心中形成之后,他们会主动的维护帝国的利益,他们会深知帝国海外省和殖民地于帝国的重要性,并且会千方百计的维护他。
这也是为什么要开展“帝国游学”的原因,就是为了促进帝国的青年们,能够充分的了解帝国遥远的海外领地和殖民地。
而不至于因为不了解,或者说因为对其的了解仅局限于文字和图片,因此在未来的某个时期轻言放弃,就像二战后的英国的工党政府一样,那些从未踏出英伦三岛的工党高官们非但对殖民地没有丝毫感情,甚至压根就不明白殖民地于英国的重要性,为了换取民众的选票,以“挥刀自宫”的精神,放弃了英国数百年的基业。
这种“挥刀自宫”让英国不需要负担沉重的军费,不需要负担殖民地的开支,当他们把那些资金在改善民生为借口投入到本土的时候,大英帝国的命运就注定了,在庞大的帝国瓦解时,英国经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走出战争的阴影,而一战结束后,依靠殖民地的输血与市场,英国只用十年就全面复苏。
失去殖民地民英国从此成了一个二流国家。
归根结底到底,英国殖民帝国的瓦解,尽管有外部的压力,可本质上还是因为工党政府的短视。
对于朱大皇帝来说,这就是前车之鉴,也正因如此,他才会授意官方成立“帝国游学协会”,这种游学不仅仅局限于帝国精英的子女,而是涉及到帝国上下的大多数年青人。
海外的游学,有助他们了解海外,并且形成初步的“帝国观”,这对于帝国未来的有益而无害。
第三更了,求